冰川(Glacier)是指大量冰块堆积形成如同河川般的地理景观。是一巨大的流动固体,是在高寒地区由层层积雪堆叠而成的巨大冰川冰。在终年冰封的高山或两极地区,多年的积雪经重力或冰川之间的压力,沿斜坡向下滑形成冰川。受重力作用而移动的冰川称为山岳冰川或谷冰川,而受冰川之间的压力作用而移动的则称为大陆冰川或冰帽。两极地区的冰川又名大陆冰川,覆盖范围较广,是冰河时期遗留下来的。冰川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也是地球上继海洋以后最大的天然水库。七大洲都有冰川,大洋洲的冰川都在岛屿上,不在澳洲大陆上。
由于冰川形成于长年封冻地区,所以对冰川的研究,可以帮我们找到远古时代的地质信息。由于温室效应在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地区格外明显,地球上的冰川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对于直接流入大海的冰川来说,这意味着巨型冰山的增多、海平面的上升以及沿海地区可能遭受到的泛滥;对于高山上的冰川来说,这意味着山脚下河流水流量的不稳定,即在大量融雪时造成水灾、其余时间则造成旱灾。
冰川前进时会切割山谷两侧的岩石,将它们带往下游非常远的地方。在冰川退缩时,这些巨大的石块就被留在原来冰川的河道上,包括两旁山坡上。冰川流经的山谷会由原来的V字型横切面变成U字型横切面,千万年期间其粗糙的山谷岩层表面更能给冰川移动时磨擦至平滑。
分布
世界冰川数量与分布
地区 |
冰川面积(KM2)
|
南极洲 |
13,980,000
|
格陵兰岛 |
1,802,400
|
北极岛屿 |
226,090
|
欧洲 |
21,415
|
亚洲 |
109,085
|
北美洲 |
67,522
|
南美洲 |
25,500
|
总面积约达1622,7500平方公里,即覆盖了地球陆地面积的11%,约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69%。现代冰川面积的97%、冰量的99%为南极大陆和格陵兰两大冰盖所占有,特别是南极大陆冰盖面积达到1398万平方公里(包括冰架),最大冰厚度超过4000米,冰从冰盖中央向四周流动,最后流到海洋中崩解。
对于冰川的认识
人类很早就对于冰川有所认识。中国唐朝的玄奘师徒西行时曾把天山木札尔特冰川描写为:“冰雪所聚,积而为凌,春夏不解……”大意就是说冰雪堆积形成了冰凌,不论春夏都不融化。欧洲的阿尔卑斯山是现代冰川的研究的起源地。人类首次系统研究阿尔卑斯山的冰川19世纪30、40年代路易士·阿格西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冰川研究站开始,奠定冰川学的基础。1911年J·P·科赫和韦格纳开创了对大陆冰盖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来几次大规模的国际合作计划,70年代以来氧同位素、雷达测量、卫星遥感和遥测技术的应用,都有效促进对冰川的认识和研究。[1]
冰川的分类
冰川依照在地球上分布的位置分为两种,之所以分类是因为许多地理学者认为,这两类的冰川地形其作用力、塑造的地形、成因皆有显著差别。尽管习惯上冰河、冰川为同义词,但是以下两种分类惯用上并没有冰川的同义词,也就是说山岳冰河、大陆冰河相比于山岳冰川、大陆冰川而言,是较罕用或是地理研究上并不使用的专有名词。
山岳冰川
发育在高山上的冰川,呈舌形,在重力作用下运动。如中国青藏高原上的冰川,是世界最大的山岳冰川。范围通常较大陆冰川小。按其形态、发育和地形特点的差别,山岳冰川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 谷冰川(山谷冰川)
- 悬冰川
- 冰斗冰川
- 平顶冰川
- 山麓冰川
大陆冰川
是冰川中最大的一种,呈盾形,这种冰川覆盖着庞大的地面,在许多情况下,并且其厚度足以把全部山系--除最高的山峰外--都埋起来。面积超过14,000,000平方公里的南极洲,差不多全部都被一个平均接近1,980米厚的冰川覆盖着,其东部冰层厚度可达4267米。格陵兰冰盖覆盖的面积超过1,800,000平方公里,实测最大厚度约3,350米。较小的大陆冰盖常被称作冰帽或冰原。地球上有两大冰盖,即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它们占世界冰川总体积的99%,其中南极冰盖占90%。格陵兰约有83%的面积为冰川覆盖。
冰川构造
冰碛物
冰川产生多种岩屑称为冰积物。冰水冰积物是由称为冰川融水的融冰中沉积下来的岩屑。有些冰积物含石块和巨砾类似扁砾。冰积物也可能由冰川融水混入称为冰砾泥的细砾沉积物。堆积冰碛土是融化时冰川顶部落下的岩屑。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外部链接
参见
|
---|
| 学科与分类 | 根据形成地表起伏形态的主导营力 | |
---|
| 根据研究对象及其应用范围 | |
---|
|
---|
| 历史与发展 | |
---|
| 主体 | 地貌体 | | / |
---|
| | 星形地貌形体 · 巨地貌形体 · 大地貌形体 · 中地貌形体 · 小地貌形体 · 微地貌形体 |
---|
| 地貌形体要素 | 地貌面,地貌线,地貌点 |
---|
| 地貌形体表述 | 文学表述,数字参数表述 |
---|
| | |
---|
|
---|
| 类型与结构 | 地貌类型,地貌结构 |
---|
| 研究对象与内容 | 是研究 地球表面的地理景观的形体特征,形成这些形体的内外动力作用及过程,组成这些形体的物质的理化性质及其与动力的协作关系, 地貌随时间推移的演变规律,地貌内部结构和地貌空间分布规律的 科学 |
---|
|
---|
| 发育作用力 | 内动力作用 | |
---|
| 外动力作用 | |
---|
| 人类行为与活动影响(第三地貌动力) | 作用方式 · 干预方式 |
---|
| 内外地貌动力动力相互作用之情况 | / |
---|
| 影响因素 | |
---|
|
---|
| 岩石地貌 | 砂质岩石地貌 | |
---|
| | 花岗岩地貌(花岗岩峰林,花岗岩丘陵),玄武岩地貌[ 玄武岩石柱林(如: 巨人之路,南定岛),玄武岩台地 ] |
---|
| | |
---|
| | (如: 黄土高原)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黄土坪; 地貌形体:切沟, 冲沟,干沟,河沟,黄土墹; 空间组合类型:黄土山地、丘陵与宽谷、丘陵与谷中谷、丘陵与 沟谷、黄土塬与沟谷 |
---|
| 生物岩地貌 | |
---|
|
---|
| 内动力地貌 | 大陆裂谷与构造山系 | 全球构造山系,大陆裂谷 |
---|
| 水平构造地貌与单斜构造地貌 | 水平: 方山,桌状台地,平顶高地;单斜:岩层三角面(另有:岩层梯形面、三角面)与V字形陡崖, 单面山地貌(另有:构造台地、 猪背岭、 顺向坡、单斜谷、逆向坡);格状河系(谷地系统)(顺向河、次成河、逆向河、再顺向河) |
---|
| 褶皱构造地貌 | 原生褶曲构造地貌[长轴褶皱平行岭谷;倒置地貌( 向斜谷、背斜谷、次成山)], 短轴褶曲构造地貌形体{倾伏背斜山(如 庐山北部的大月山),倾伏褶曲山岭,倒置地貌[ 船形山(类似 方山)]}, 等轴(穹窿)褶曲构造地貌(结晶盐山丛、单斜环形山岭和谷地) |
---|
| | 断层崖地貌, 断层谷地貌(如:地堑谷), 断块山地地貌(如: 庐山局部) |
---|
| 岩浆活动构造地貌 | |
---|
| 活动构造地貌 | 新构造运动; |
---|
|
---|
| 外动力地貌 | 流水地貌 | |
---|
| | |
---|
| | |
---|
| | |
---|
| | 风蚀地貌形体(风蚀洼地、风蚀蘑菇和风蚀柱、风蚀城堡、风蚀谷与风蚀丘、风蚀雅丹),风积地貌形体(沙丘地貌),风力作用(风蚀作用、风积作用), 荒漠 |
---|
| | |
---|
| | |
---|
|
---|
| 地外动力地貌 | |
---|
| 区域地貌 | | 山地:单元( 山峰、山岭、 山脉、 山原、 山系、 山地地区) · 结构( 山顶、山坡、山麓) · 要素 · 特征 · 形成与发展 · 分类[按 高度和形态: 低山、 中山、 高山、极高山;按 成因:构造山地、岩浆活动山地、侵蚀切割山地(剥蚀山地);按 组成物质:岩浆岩山地、沉积岩山地、变质岩山地)/ 丘陵 |
---|
| | 形态分类:(据 高度和形态指标分类)高平原、低平原、洼地平原,(据 表面起伏形态分类)平坦平原、波状平原、倾斜平原、凸状平原;成因分类:(按照 内动力对地壳作用的强度和性质,及外营力相应作用效果和持久时间划分)构造面平原、缓慢上升剥蚀型平原、缓慢下沉补偿型平原、不等量上升与下沉共建的平原;外动力作用分类: 冲积平原、湖成平原、海成平原、冰川及冰水作用形成的平原、沙丘覆盖的平原 |
---|
| | 据地貌形体;据空间位置:山间高原、山边高原、桌状高原;据内外力和岩性:隆起高原、熔岩高原、 黄土高原、冰雪高原 |
---|
| | |
---|
| | |
---|
| 洋底地貌 | 形体: 海沟地貌,岛孤地貌, 海盆,中央海岭,平顶山峰;各大洋底地貌 |
---|
|
---|
| 分支学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