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架区域图示
冲积区
岩石
地壳
A - 海岸
B - 大陆架
C - 大陆坡
D - 陆基
E - 海洋
大陆架,又称陆架、棚或陆棚,是大陆沿岸土地在海面下向海洋的延伸,可以说是被海水所覆盖的大陆。在过去的冰川期,由于海平面下降,大陆架常常露出海面成为陆地、陆桥;在间冰期(冰川消退,如现在),则被上升的海水淹没,成为浅海。
地形
大陆架的地势多平坦,其海床被沉积层所覆盖,它的边缘开始向深海倾斜,称为大陆坡,接着斜度介于陆架与陆坡之间的大陆基,最后,陆基伸入深海平原。大陆架、大陆坡及大陆基都属于大陆边缘一部分。
大陆架的水深一般都在200米以内,但宽度大小不一。一般上,与大陆平原相连的大陆架比较宽,可达数百至上千公里(位于加拿大纽芬兰岛东南部对开的纽芬兰大浅滩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相反,与陆地山脉紧邻的大陆架则比较狭,可能只有数十公里,甚至缺失(尤其在南美洲西部的太平洋海岸)。
大陆架上也可以发现一些丘陵、盆地,还有明显的“水下河谷”,这些河谷地形看起来就像是陆地河流的地形,有蜿蜒的河道,有冲积平原、三角洲等等,许多水下河谷还与陆地上的河流相对应,可看做是陆上河流的“延续”。这是因为这些水下河谷都是在远古大陆架露出海面时,由河流所冲刷而成,只是后来没入海中。
依据地形学与海洋生物学的意义,大陆架可再细分为内陆架、中陆架与外陆架。
在陆架外缘,其地形结构急遽改变,也就是陆坡的开始。除了少数例子外,陆架外缘几乎都座落于海下140米处,这似乎也是冰川期的海岸线标记,当时的海平面比现代要低得多。
陆坡比陆架陡峭,其平均坡度为3度,介于1度到10度之间。大陆坡也常是水下河谷的终结。
陆基在陆坡之下、深海平原之上,它的斜度介于陆架与陆坡之间,既0.5度到1度之间,从陆坡开始向处延伸500公里,由浊流从陆架与陆坡夹带的厚厚沉积物所组成。沉积物从陆坡泄下,并在陆坡底下堆积,形成陆基。
法律意义
大陆架,指沿海国家的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缘的,其宽度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大陆架海区水产资源丰富,海底多蕴藏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矿产资源,这些自然资源属沿海国家所有。
根据联合国“大陆架公约”(1958年4月29日订于日内瓦,于1964年6月10日生效)的规定,大陆架的具体定义与适用项目如下:
定义
第一条:本条款称“大陆架”者谓:
- 邻接海岸但在领海以外之海底区域之海床及底土,其上海水深度不逾二百米,或虽逾此限度而其上海水深度仍使该区域天然资源有开发之可能性者。
- 邻接岛屿海岸之类似海底区域之海床及底土。
权利
- 沿海国为探测大陆架及开发其天然资源之目的,对大陆架行使主权上权利。
- 本条第一项所称权利为专属权利,沿海国如不探测大陆架或开发其天然资源,非经其明示同意,任何人不得从事此项工作或对大陆架有所主张。
- 沿海国对大陆架之权利不以实际或观念上之占领或明文公告为条件。
- 本条款所称天然资源包括在海床及底土之矿物及其他无生资源以及定着类之有生机体,亦即于可予采捕时期,在海床上下固定不动,或非与海床或底土在形体上经常接触即不能移动之有机体。
- 第三条:沿海国对于大陆架之权利不影响其上海水为公海之法律地位,亦不影响海水上空之法律地位。
- 第四条:沿海国除为探测大陆架及开发其天然资源有权采取合理措施外,对于在大陆架上敷设或维持海底电缆或管线不得加以阻碍。
争议解决
第六条:
- 同一大陆架邻接两个以上海岸相向国家之领土时,其分属各该国部分之界线由有关各国以协议定之。倘无协议,除因情形特殊应另定界线外,以每一点均与测算每一国领海宽度之基线上最近各点距离相等之中央线为界线。
- 同一大陆架邻接两个毗邻国家之领土时,其界线由有关两国以协议定之。倘无协议,除因情形特殊应另定界线外,其界线应适用与测算每一国领海宽度之基线上最近各点距离相等之原则定之。
- 划定大陆架之界限时,凡依本条第一项及第二项所载原则划成之界线,应根据特定期日所有之海图及地理特征订明之,并应指明陆上固定,永久而可资辨认之处。
外部链接
|
---|
| 学科与分类 | 根据形成地表起伏形态的主导营力 | |
---|
| 根据研究对象及其应用范围 | |
---|
|
---|
| 历史与发展 | |
---|
| 主体 | 地貌体 | | / |
---|
| | 星形地貌形体 · 巨地貌形体 · 大地貌形体 · 中地貌形体 · 小地貌形体 · 微地貌形体 |
---|
| 地貌形体要素 | 地貌面,地貌线,地貌点 |
---|
| 地貌形体表述 | 文学表述,数字参数表述 |
---|
| | |
---|
|
---|
| 类型与结构 | 地貌类型,地貌结构 |
---|
| 研究对象与内容 | 是研究 地球表面的地理景观的形体特征,形成这些形体的内外动力作用及过程,组成这些形体的物质的理化性质及其与动力的协作关系, 地貌随时间推移的演变规律,地貌内部结构和地貌空间分布规律的 科学 |
---|
|
---|
| 发育作用力 | 内动力作用 | |
---|
| 外动力作用 | |
---|
| 人类行为与活动影响(第三地貌动力) | 作用方式 · 干预方式 |
---|
| 内外地貌动力动力相互作用之情况 | / |
---|
| 影响因素 | |
---|
|
---|
| 岩石地貌 | 砂质岩石地貌 | |
---|
| | 花岗岩地貌(花岗岩峰林,花岗岩丘陵),玄武岩地貌[ 玄武岩石柱林(如: 巨人之路,南定岛),玄武岩台地 ] |
---|
| | |
---|
| | (如: 黄土高原)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黄土坪; 地貌形体:切沟, 冲沟,干沟,河沟,黄土墹; 空间组合类型:黄土山地、丘陵与宽谷、丘陵与谷中谷、丘陵与 沟谷、黄土塬与沟谷 |
---|
| 生物岩地貌 | |
---|
|
---|
| 内动力地貌 | 大陆裂谷与构造山系 | 全球构造山系,大陆裂谷 |
---|
| 水平构造地貌与单斜构造地貌 | 水平: 方山,桌状台地,平顶高地;单斜:岩层三角面(另有:岩层梯形面、三角面)与V字形陡崖, 单面山地貌(另有:构造台地、 猪背岭、 顺向坡、单斜谷、逆向坡);格状河系(谷地系统)(顺向河、次成河、逆向河、再顺向河) |
---|
| 褶皱构造地貌 | 原生褶曲构造地貌[长轴褶皱平行岭谷;倒置地貌( 向斜谷、背斜谷、次成山)], 短轴褶曲构造地貌形体{倾伏背斜山(如 庐山北部的大月山),倾伏褶曲山岭,倒置地貌[ 船形山(类似 方山)]}, 等轴(穹窿)褶曲构造地貌(结晶盐山丛、单斜环形山岭和谷地) |
---|
| | 断层崖地貌, 断层谷地貌(如:地堑谷), 断块山地地貌(如: 庐山局部) |
---|
| 岩浆活动构造地貌 | |
---|
| 活动构造地貌 | 新构造运动; |
---|
|
---|
| 外动力地貌 | 流水地貌 | |
---|
| | |
---|
| | |
---|
| | |
---|
| | 风蚀地貌形体(风蚀洼地、风蚀蘑菇和风蚀柱、风蚀城堡、风蚀谷与风蚀丘、风蚀雅丹),风积地貌形体(沙丘地貌),风力作用(风蚀作用、风积作用), 荒漠 |
---|
| | |
---|
| | |
---|
|
---|
| 地外动力地貌 | |
---|
| 区域地貌 | | 山地:单元( 山峰、山岭、 山脉、 山原、 山系、 山地地区) · 结构( 山顶、山坡、山麓) · 要素 · 特征 · 形成与发展 · 分类[按 高度和形态: 低山、 中山、 高山、极高山;按 成因:构造山地、岩浆活动山地、侵蚀切割山地(剥蚀山地);按 组成物质:岩浆岩山地、沉积岩山地、变质岩山地)/ 丘陵 |
---|
| | 形态分类:(据 高度和形态指标分类)高平原、低平原、洼地平原,(据 表面起伏形态分类)平坦平原、波状平原、倾斜平原、凸状平原;成因分类:(按照 内动力对地壳作用的强度和性质,及外营力相应作用效果和持久时间划分)构造面平原、缓慢上升剥蚀型平原、缓慢下沉补偿型平原、不等量上升与下沉共建的平原;外动力作用分类: 冲积平原、湖成平原、海成平原、冰川及冰水作用形成的平原、沙丘覆盖的平原 |
---|
| | 据地貌形体;据空间位置:山间高原、山边高原、桌状高原;据内外力和岩性:隆起高原、熔岩高原、 黄土高原、冰雪高原 |
---|
| | |
---|
| | |
---|
| 洋底地貌 | 形体: 海沟地貌,岛孤地貌, 海盆,中央海岭,平顶山峰;各大洋底地貌 |
---|
|
---|
| 分支学科 | |
---|
|
|
---|
| 陆地生物群系 | |
---|
| 水生生物群系 | |
---|
| 其他生物群系 | 岩生带 |
---|
| 生物分布区 | |
---|
|
海岸地理 |
---|
| 地形 | | |
---|
| 滩 |
- Beach cusps
- Beach evolution
- 海滩地形动力学
- 滨堤
- 海滩岩
- Pocket beach
- Raised beach
- Recession
- Shell beach
- 石滩
- Storm beach
- Wash margin
|
---|
| 机制 |
- 吹蚀穴
- 海蚀崖
- 海岸生物地理形态学
- 海岸侵蚀
- Concordant coastline
- 水流
- Cuspate foreland
- Discordant coastline
- 离水海岸
- Feeder bluff
- 吹程
- 平垣海岸
- Graded shoreline
- Headlands and bays
- Ingression coast
- 大规模海岸行为
- 沿岸流
- Marine regression
- Marine transgression
- Raised shoreline
- 离岸流
- Rocky shore
- 海蚀洞
- 海泡
- 沙洲
- 陡岸
- 下沉海岸
- Surf break
- Surf zone
- Surge channel
- 冲洗
- 回卷
- 火山弧
- 海蚀平台
- Wave shoaling
- 海浪
- Wrack zone
|
---|
| 管理 | |
---|
| 相关内容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