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匈帝国本文重定向自 奥匈帝国
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皇室领地以及匈牙利圣史蒂芬王冠领 | |||||||||||||||||||||||||||
---|---|---|---|---|---|---|---|---|---|---|---|---|---|---|---|---|---|---|---|---|---|---|---|---|---|---|---|
1867年-1918年 | |||||||||||||||||||||||||||
![]() 1914年的奥匈帝国 | |||||||||||||||||||||||||||
首都 | 维也纳(第一)[1]与布达佩斯(第二) | ||||||||||||||||||||||||||
常用语言 | 官方: 德语、匈牙利语 | ||||||||||||||||||||||||||
宗教 | 罗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逊尼派(1908年后) | ||||||||||||||||||||||||||
政府 | 立宪制二元君主国 身合国政合国 | ||||||||||||||||||||||||||
皇帝兼国王 | |||||||||||||||||||||||||||
• 1848-1916 | 弗朗茨·约瑟夫一世(首) | ||||||||||||||||||||||||||
• 1916-1918 | 卡尔一世与四世(末) | ||||||||||||||||||||||||||
奥地利首相 | |||||||||||||||||||||||||||
• 1867-1871 | 弗里德里希·冯·博伊斯特(首) | ||||||||||||||||||||||||||
• 1918 | 海因里希·拉玛什(末) | ||||||||||||||||||||||||||
匈牙利宫相 | |||||||||||||||||||||||||||
• 1867-1871 | 安德拉希·久洛(首) | ||||||||||||||||||||||||||
• 1918 | 哈迪克·亚诺什(末) | ||||||||||||||||||||||||||
立法机构 | 奥地利帝国议会 匈牙利王国议会 | ||||||||||||||||||||||||||
• 上议院 | 奥地利上议院 匈牙利贵族院 | ||||||||||||||||||||||||||
• 下议院 | 奥地利众议院 匈牙利众议院 | ||||||||||||||||||||||||||
历史时期 | 普奥战争至第一次世界大战 | ||||||||||||||||||||||||||
1867年3月1日 | |||||||||||||||||||||||||||
• 捷克斯洛伐克独立 | 1918年10月28日 | ||||||||||||||||||||||||||
• 斯-克-塞国独立 | 1918年10月29日 | ||||||||||||||||||||||||||
1918年11月25日 | |||||||||||||||||||||||||||
• 解体 | 1918年11月11日 | ||||||||||||||||||||||||||
• 解体条约1 | 1919年及1920年 | ||||||||||||||||||||||||||
面积 | |||||||||||||||||||||||||||
1910年 | 676,615平方公里 | ||||||||||||||||||||||||||
1914年 | 676,615平方公里 | ||||||||||||||||||||||||||
人口 | |||||||||||||||||||||||||||
• 1907年 | 48592000 | ||||||||||||||||||||||||||
• 1910年 | 51390223 | ||||||||||||||||||||||||||
• 1914年 | 52800000 | ||||||||||||||||||||||||||
货币 | 莱茵盾 奥匈帝国克朗(1892-1916) | ||||||||||||||||||||||||||
| |||||||||||||||||||||||||||
今属于 | |||||||||||||||||||||||||||
奥匈帝国[注 1](英语:Austria-Hungary;德语:Österreich-Ungarn;匈牙利语:Ausztria-Magyarország)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立宪制二元君主国,由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两个主权国合并而成,其创立的法理依据来自《1867年奥匈折衷方案》,1918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而解体。
奥匈帝国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奥匈两国在法定意义上都是平等的独立国家,但国际社会普遍看待奥匈帝国为一个统一的实体。奥匈两国在立法、行政、司法、税收、海关、铸币等领域分别享有自主权,唯独外交和国防这两项需交由帝国的中央政府管理。奥匈帝国是当时世界列强之一,国土地跨东欧、中欧和南欧,面积为欧洲仅次于俄罗斯的第二大国[7][8],人口总数居欧洲第三,稍逊于俄罗斯和德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奥匈帝国保有世界规模第四大的机械制造业体系,次于美国、德国和英国[9],尤其是军火制造业中较为发达;其家用电器、电力工业设备及发电厂发电装置的制造量和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三,次于美国和德国[10][11]。
1908年,奥匈帝国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地区[12],为帝国存续期间少有的领土扩张,酿成波斯尼亚危机[13],间接为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的爆发埋下祸根。事件中,皇储约瑟夫·斐迪南大公被19岁的塞尔维亚黑手会[14]的激进民族主义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刺杀,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和德国同属同盟国一方,于1918年战败而解体,奥地利第一共和国和匈牙利王国成为奥匈帝国的法理继承国,而在奥匈帝国故土上建立起来的独立民族国家还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等;亦有部分领土被波兰第二共和国和罗马尼亚继承[15]。
奥匈帝国还是多民族国家,其内政事务常需要由其国土范围内12个民族代表共同商议决定。其存续末期期间欧洲民族主义思潮逐渐盛行,各地民族独立思想已趋至成熟,国内民族起事和民族纠纷不断,民族问题严重,由之产生的语言分歧也使得战时军队指挥效率低下。虽然奥匈帝国在民族问题上举步维艰,但在它所存在的约50年间整个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实现了近代化,许多开明的改革得以施行。
建立
奥地利历史 |
---|
![]()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战后奥地利 |
专题
|
历史系列条目 |
---|
匈牙利历史 |
![]() |
早期历史
|
![]() |
1867年2月建立奥匈帝国的原因是和解。在此之前,奥地利帝国(1804年-1867年)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单一制国家,而且是凌驾于普鲁士之上,能左右德意志统一和意大利统一步伐的中欧霸主。[16]但19世纪中叶,这个帝国的国力被大幅削弱:1859年的第二次意大利独立战争使它丧失了在意大利的所有非奥地利历史领土,1866年的普奥战争迫使它被排除德意志邦联之外,虽然德国地区和意大利地区从来就不是奥地利的领土,但是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一直透过王室联姻和占据神圣罗马帝国与德意志邦联的主导地位的方法(作为永久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德意志邦联主席国)来控制非本国领土地区并把她们加入自己的势力范围;随着德国和意大利的统一,奥地利失去了全部在中欧的势力范围,因为自己和德国俄国是盟友(三帝同盟)而意大利王国和法国德国亦是盟友关系,所以奥地利已经不能再插手已经被层层联盟关系所捆绑住的自己原本的势力范围(除普鲁士王国外的整个德国,尤其是南德,意大利王国的伦巴地-米兰和威尼斯地区,俄国的小波兰地区,被法国保证中立的瑞士),进而只能转向由孱弱不堪的“欧洲病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控制的巴尔干地区来弥补自己的损失。
奥地利帝国境内的匈牙利王国对维也纳的统治也非常不满(尤其是以匈牙利贵族为代表),在帝国的其它许多地区民族主义思想也不断加强,造成了空前的叛乱。匈牙利人对奥地利的统治不满出于多种原因,其中之一是奥地利在俄罗斯帝国的支持下对1848年匈牙利革命的镇压,在1848年革命中奥皇斐迪南一世也被退位。匈牙利的马扎儿民族是奥地利帝国中第二大民族,而且它的面积占了帝国的约二分之一;为了保障奥地利皇帝在匈牙利的地位,和防止这么一个强大的国家脱离奥地利独立,新登基的弗朗茨·约瑟夫皇帝不得不与匈牙利的贵族举行安抚性质的谈判,寻求一个可以使他们支持他的折衷方案。
一些政府官员劝告弗朗茨·约瑟夫与所有民族主义领导份子谈判,来建立一个联邦国家,因为他们担心单独与匈牙利贵族谈判会让匈牙利王国的势力大为增强,并且遭到其余民族更强大更激烈的反对和不满。当时,斯拉夫民族为中心的其他少数民族(这里的‘少数’并不代表她们的民族数量真的很少,而是指无法向主流民族一样拥有自由平等的权利)亦曾要求参予政权,建立多元政府。以下是各种解决方案(其中顺序为帝国内地位高低的排序):
- 二元帝国方案一(德意志人+匈牙利人)
- 三元帝国方案一(德意志人+匈牙利人+捷克人,安德拉西设想的方案)
- 三元帝国方案二(德意志人+匈牙利人+所有斯拉夫人,费迪南大公设想的方案)
- 五元帝国方案一(德意志人+匈牙利人+捷克人+克罗地亚人)
- 五元帝国方案二(德意志人+匈牙利人+奥地利帝国境内捷克人与波兰人+匈牙利帝国境内克罗地亚人与罗马尼亚人)
- 七元帝国方案一(德意志人+匈牙利人+捷克人+克罗地亚人+波兰人+罗马尼亚人+塞尔维亚人)
- 七元帝国方案二(德意志人+匈牙利人+捷克人+波兰人+克罗地亚人+罗马尼亚人+塞尔维亚人和乌克兰人等所有其余民族)
但以上这些方案基于奥地利皇室和匈牙利贵族的反对,因为奥地利的德意志人担心给予太多民族的自治权会导致他们最终独立成新的国家,而匈牙利贵族则担忧其他民族把自己和奥地利德意志人的权力瓜分走,所以除了第一种方案以外,其余的都迟迟无法生效以至于最终被废除。弗朗茨·约瑟夫无法忽视从玛利亚特蕾莎时期开始就在奥地利境内一直保有特殊地位的匈牙利大贵族势力,而这些拥有众多私人军队和地产农奴的大贵族们只肯接受一个他们与奥地利传统贵族之间的二元体,在这之上的一概否决;在百般妥协之下,而奥匈二元帝国遂正式成立。[17]匈牙利的大贵族们尤其要求皇帝特地在匈牙利加冕为匈牙利国王来证明匈牙利在帝国内的特权,他们还要求在布达佩斯设立一个有立法权的议会,这个议会设立的法律在历史上归属匈牙利王国的地区有效,保证匈牙利人(尤其是其大中小贵族和市民阶层的精英学者,艺术家音乐家,资本家商人)在其中占多数,而国内众多的罗马尼亚人和斯拉夫人等少数民族则和旧奥地利帝国甚至神圣罗马帝国时代的时候一样,基本上无权。
政府结构
奥匈帝国有三个不同的政府:匈牙利政府、奥地利政府和一个位于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匈牙利和奥地利各有各自的议会和自己的首相。皇帝的权力理论上是至高的,但实际上是有限的。皇帝的中央政府负责陆军、海军、外交和对外贸易。奥匈帝国内的一些地区如加利西亚和克罗地亚享受特别地位,它们拥有特殊的政府形式。
奥地利和匈牙利两个地区的共同政府由一个共同部长会议组成,这个共同部长会议的成员包括三个部长(财政、军事和外交),两个地区的首相[18],一些大公和皇帝本人。
两个议会各派出一个代表团,各六十人分别对共同部长会议的财政计划及其他议案讨论,这样每个地区政府对共同政府的工作有一定的影响力,不过总括来说,议会的联席是没有什么真正的权力,因为它仅能互相提出照会,在奥、匈两代表团两次照会均无法达成共识时,才分别进行表决,由始至终它都不能对中央的事务进行共同辩论及质询。
行政上,最终共同政府的部长仅对皇帝负责,而非议会及人民,而皇帝本人有权对外交和军事政策作最后决定。两个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权力交叉往往导致摩擦和低效率。尤其军队在这方面受到阻碍。尽管军事是中央政府的职权范围,但奥地利和匈牙利政府有“征兵、提供驻扎地、运输和补给,以及负责军队人员民事的和非军事事务的责任”。因此每个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决定有很强的影响力,而每个地方政府都使用每一个机会来扩大它们自己的权力。
两个地区之间奥地利部分占总人口的约57%以及主要经济资源。从1867年开始两个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最大的争执是关于每个政府向中央政府交纳多少费用的问题。在帝国组成初期,奥地利部分负担帝国总体开支百分之七十,匈牙利部分负担百分之三十。这个问题每十年进行一次协商,而每次协商都造成很大的争议。尤其是从1900年代中开始(1906年4月)匈牙利的议会中民族主义者占多数和组织政府开始,这个争议问题造成了一个持久性的宪法危机。1907年10月和1917年11月,这个问题在一个“始终如旧”的基础上暂时获得解决,匈牙利负担比率仅上升到36.4%。[19]
外交
奥地利和匈牙利的外交部长经常进行外交关系谈判、磋商。[20]奥地利部分和匈牙利部分地区政府对中央政府的外交政策的态度也稍不相同。布达佩斯的政治家害怕帝国的扩大会使得匈牙利人的比例和影响变小。不过,帝国政府与德国在1879年结成德奥同盟,对付俄罗斯和法国的同盟,则受到两个地区政府的欢迎,因为它们都将俄罗斯看作最大的军事威胁。
按1878年柏林条约,奥匈帝国于1878年8月占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1908年10月它正式被并入帝国。这块地方被作为双方共同管理地区,并被配属于财政部管理。为解决这个不正常的状况,一些维也纳的政治家考虑将这块地区,与帝国南部的其它一些斯拉夫人占多数的地区,合并为帝国的第三个地区。当地的克罗地亚人可能较为亲近维也纳,而非布达佩斯。
领土
奥匈帝国正式名称 | |
---|---|
汉语: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领地以及匈牙利圣史蒂芬王冠领
德语:Die im Reichsrat vertretenen Königreiche und Länder und die Länder der heiligen ungarischen Stephanskrone 匈牙利语:A birodalmi tanácsban képviselt királyságok és országok és a magyar Szent Korona országai 意大利语:I Regni e le Terre rappresentate nel Concilio Imperiale e le Terre della Corona di Santo Stefano 英语:The Kingdoms and Lands Represented in the Imperial Council and the Lands of the Holy Hungarian Crown of Saint Stephen |
领土的大致划分
莱塔河以西的部分、即奥地利(包括斯洛文尼亚等奥地利大公国历史领土);但广义的内莱塔尼亚还包括波希米亚、摩拉维亚等原神圣罗马帝国成员国,以及自波兰和威尼斯共和国所得之加里西亚、伊斯特利亚滨海省份及达尔马提亚等地区。这部分被统称为“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与领地”。
莱塔河以东的部分、即匈牙利王国;但不仅包括匈牙利本土,而且还包括斯洛伐克、特兰西瓦尼亚、克罗地亚等匈牙利王国历史领土。这部分领土被统称为‘圣史蒂芬王冠领’。圣史蒂芬一世是匈牙利的第一位基督教国王,他后来被尊为圣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新吞并的领土,是德国为奥国在普奥战争中丢失的意大利领土而做的补偿。吞并后奥匈超越俄罗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成为巴尔干半岛上最大的势力,间接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当时中国清朝,奥匈帝国还占有它第一个、也是唯一的租界—1030亩的天津奥租界(除上海公共租界)。虽然简称为“奥租界”,但实际上租界内的建筑物全是模仿匈牙利首府布达佩斯而建造的。奥匈帝国曾以此为八国联军中的奥军基地镇压义和团之乱。
1873年奥匈帝国探险家发现位于北冰洋的一个群岛,并以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命名,但未派人驻守。1926年苏联确认了此群岛的主权。
本土行政区划
- 内莱塔尼亚的王国和帝国领地(奥地利部分):
![]() 奥匈帝国内的王国及国家: 内莱塔尼亚[21]:1. 波希米亚,2. 布科维纳,3. 卡林西亚,4. 卡尼鄂拉,5. 达尔马提亚,6. 加利西亚,7. 滨海省份,8. 下奥地利,9. 摩拉维亚,10. 萨尔茨堡,11. 西里西亚,12. 施蒂利亚,13. 提罗尔,14. 上奥地利,15. 福拉尔贝格;外莱塔尼亚[22]:16. 匈牙利王国,17. 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王国;帝国直辖省份:18.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 |
- 奥地利大公国(包括上奥地利和下奥地利,Erzherzogtumen Österreich Österreich ob der Enns und unter der Enns)
- 施蒂利亚公国(Herzogtum Steiermark)
- 蒂罗尔伯国和前阿尔卑斯地区(Gefürstete Grafschaft Tirol und Land Vorarlberg)
- 萨尔茨堡公国(Herzogtum Salzburg)
- 波希米亚王冠领地,由以下诸邦构成:
- 伊里利亚王国(Königreich Illyrien),由以下诸邦构成:
- 达尔马提亚王国
- 加利西亚和洛多梅里亚王国(Königreich Galizien und Lodomerien),包含
- 克拉科夫大公国
- 布科维纳公国(Herzogtum Bukowina)
- 外莱塔尼亚和王国领地(匈牙利部分):
- 波斯尼亚帝国直辖区:
波斯尼亚属于独立的帝国直辖省份,由匈牙利和奥地利共同管理。
人口统计
地区和人口
地区 | 领土 (km2) | 人口 |
---|---|---|
奥地利帝国 | 300,005 (≈48% ) | 28,571,934 (≈57.8% ) |
匈牙利王国 | 325,411 (≈52% ) | 20,886,487 (≈42.2% ) |
波斯尼亚和赫塞哥维纳 | 51,027 | 1,931,802 |
桑扎克(统治到公元1909年)[23] | 8,403 | 135,000 |
城市规模
排名 | 城市名 | 人口 |
---|---|---|
1. | 维也纳 | 3,668,322人 |
2. | 布达佩斯 | 2,883,630人 |
3. | 布拉格 | 2,032,026人 |
4. | 布尔诺 | 1,951,886人 |
5. | 克拉科夫 | 1,825,737人 |
6. | 的里雅斯特 | 1,529,510人 |
7. | 利沃夫 | 1,026,113人 |
8. | 格拉茨 | 751,781人 |
9. | 塞格德 | 518,328人 |
10. | 苏博蒂察 | 394,610人 |
11. | 德布勒森 | 190,764人 |
12. | 切尔诺夫策 | 87,100人 |
语言
在奥地利帝国部分(Cisleithania),1910年的人口普查记录日常使用的语言,犹太人经常使用德语作为使用语言。36.8%的人口将德语作为母语,超过71%的居民平常使用德语。
在匈牙利王国部分(Transleithania),人口普查主要以母语为基础,48.1%的人口将匈牙利语作为母语。但不包括克罗地亚 - 斯拉沃尼亚自治区,匈牙利王国超过54.4%的居民以匈牙利语为母语(包括犹太人)。
奥匈帝国语言分布 | |
---|---|
德语 | 24% |
匈牙利语 | 20% |
捷克语 | 13% |
波兰语 | 10% |
罗塞尼亚语 | 8% |
罗马尼亚语 | 6% |
克罗地亚语 | 5% |
斯洛伐克语 | 4% |
塞尔维亚语 | 4% |
斯洛文尼亚语 | 3% |
意大利语 | 3% |
语言 | 人数 | % |
---|---|---|
德语 | 12,006,521 | 23.36 |
匈牙利语 | 10,056,315 | 19.57 |
捷克语 | 6,442,133 | 12.54 |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 5,621,797 | 10.94 |
波兰语 | 4,976,804 | 9.68 |
罗塞尼亚语 和 乌克兰语 | 3,997,831 | 7.78 |
罗马尼亚语 | 3,224,147 | 6.27 |
斯洛伐克语 | 1,967,970 | 3.83 |
斯洛文尼亚语 | 1,255,620 | 2.44 |
意大利语 | 768,422 | 1.50 |
其他 | 1,072,663 | 2.09 |
总数 | 51,390,223 | 100.00 |
领地 | 常见语言 | 其他语言(超过 2%) | ||||||
---|---|---|---|---|---|---|---|---|
波希米亚 | 63.2% | 捷克语 | 36.45% (2,467,724) | 德语 | ||||
达尔马提亚 | 96.2% |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 2.8% | 意大利语 | ||||
加利西亚 | 58.6% | 波兰语 | 40.2% | 乌克兰语 | 1.1% | 德语 | ||
下奥地利 | 95.9% | 德语 | 3.8% | 捷克语 | ||||
上奥地利 | 99.7% | 德语 | 0.2% | 捷克语 | ||||
布科维纳 | 38.4% | 乌克兰语 | 34.4% | 罗马尼亚语 | 21.2% | 德语 | 4.6% | 波兰语 |
克恩顿 | 78.6% | 德语 | 21.2% | 斯洛文尼亚语 | ||||
卡尼奥拉 | 94.4% | 斯洛文尼亚语 | 5.4% | 德语 | ||||
萨尔茨堡公国 | 99.7% | 德语 | 0.1% | 捷克语 | ||||
奥属西里西亚 | 43.9% | 德语 | 31.7% | 波兰语 | 24.3% | 捷克语 | ||
施蒂利亚 | 70.5% | 德语 | 29.4% | 斯洛文尼亚语 | ||||
摩拉维亚伯国 | 71.8% | 捷克语 | 27.6% | 德语 | 0.6% | 波兰语 | ||
戈里齐亚和格拉迪斯 | 59.3% | 斯洛文尼亚语 | 34.5% | 意大利语 | 1.7% | 德语 | ||
第里雅斯特 | 51.9% | 意大利语 | 24.8% | 斯洛文尼亚 | 5.2% | 德语 | 1.0% |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
伊斯特拉边界 | 41.6% |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 36.5% | 意大利语 | 13.7% | 斯洛文尼亚语 | 3.3% | 德语 |
提洛伯 | 57.3% | 德语 | 42.1% | 意大利语 | ||||
福拉尔贝格邦 | 95.4% | 德语 | 4.4% | 意大利语 |
语言 | 匈牙利本部 | 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王国 | ||
---|---|---|---|---|
人口数 | % | 人口数 | % | |
匈牙利语 | 9,944,627 | 54.5% | 105,948 | 4.1% |
罗马尼亚语 | 2,948,186 | 16.0% | 846 | <0.1% |
斯洛伐克语 | 1,946,357 | 10.7% | 21,613 | 0.8% |
德语 | 1,903,657 | 10.4% | 134, 078 | 5.1% |
塞尔维亚语 | 461,516 | 2.5% | 644,955 | 24.6% |
罗塞尼亚语 | 464,270 | 2.3% | 8,317 | 0.3% |
克罗地亚语 | 194,808 | 1.1% | 1,638,354 | 62.5% |
其他和未表态的 | 401,412 | 2.2% | 65,843 | 2.6% |
总数 | 18,264,533 | 100% | 2,621,954 | 100% |
历史地区:
地区 | 母语 | 匈牙利语 | 其他语言 |
---|---|---|---|
外西凡尼亚 | 罗马尼亚语 – 2,819,467 (54%) | 1,658,045 (31.7%) | 德语 – 550,964 (10.5%) |
上匈牙利 | 斯洛伐克语 – 1,688,413 (55.6%) | 881,320 (32.3%) | 德语 – 198,405 (6.8%) |
佛伊弗迪纳 |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 601,770 (39.8%) | 425,672 (28.1%) | 德语 – 324,017 (21.4%) 罗马尼亚语 – 75,318 (5.0%) 斯洛伐克语 – 56,690 (3.7%) |
外喀尔巴阡州 | 罗塞尼亚语 – 330,010 (54.5%) | 185,433 (30.6%) | 德语 – 64,257 (10.6%) |
里耶卡 | 意大利语 – 24,212 (48.6%) | 6,493 (13%) |
|
布根兰邦 | 德语 – 217,072 (74.4%) | 26,225 (9%) | 克罗地亚语 – 43,633 (15%) |
普雷克穆列 | 斯洛文尼亚语 – 74,199 (80.4%) – 1921年 | 14,065 (15.2%) – 1921年 | 德语 – 2,540 (2.8%) – 1921年 |
宗教
地区/宗教 | 全国 | 内莱塔尼亚 | 外莱塔尼亚 |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
---|---|---|---|---|
天主教 | 76.6% | 90.9% | 61.8% | 22.9% |
新教 | 8.9% | 2.1% | 19.0% | 0% |
东正教 | 8.7% | 2.3% | 14.3% | 43.5% |
犹太教 | 4.4% | 4.7% | 4.9% | 0.6% |
伊斯兰教 | 1.3% | 0% | 0% | 32.7% |
奥地利帝国宗教:[31]
宗教 | 人口数(%) |
---|---|
罗马天主教 | 79.1% (20,661,000) |
东仪天主教 | 12% (3,134,000) |
犹太教 | 4.7% (1,225,000) |
东正教 | 2.3% (607,000) |
路德宗 | 1.9% (491,000) |
其他和无宗教 | 14,000 |
匈牙利帝国宗教:[32]
宗教 | 匈牙利本部 & 阜姆自由邦 | 克罗地亚和斯拉沃尼亚 |
---|---|---|
罗马天主教 | 49.3% (9,010,305) | 71.6% (1,877,833) |
加尔文宗 | 14.3% (2,603,381) | 0.7% (17,948) |
东正教 | 12.8% (2,333,979) | 24.9% (653,184) |
东仪天主教 | 11.0% (2,007,916) | 0.7% (17,592) |
路德宗 | 7.1% (1,306,384) | 1.3% (33,759) |
犹太教 | 5.0% (911,227) | 0.8% (21,231) |
特兰西瓦尼亚一神教会 | 0.4% (74,275) | 0.0% (21) |
其他宗教或无宗教 | 0.1% (17,066) | 0.0 (386) |
民族区域分布
德意志人 | 24% |
马扎尔人 | 20% |
捷克人 | 13% |
波兰人 | 10% |
乌克兰人 | 8% |
罗马尼亚人 | 6% |
克罗地亚人 | 5% |
斯洛伐克人 | 4% |
塞尔维亚人 | 4% |
斯洛文尼亚人 | 3% |
意大利人 | 3% |
在帝国的两个部分起支配作用的两个民族其实都是少数民族:在奥地利部分,日耳曼人只占36%,而在匈牙利部分,匈牙利人也不到半数。
捷克人、波兰人、乌克兰人、斯洛文尼亚人和意大利人都试图在奥地利部分获得更大的发言权。同时在匈牙利部分,罗马尼亚人、斯洛伐克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也向匈牙利人的统治挑战。罗马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还争取与新成立的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王国合并。
相对于在奥地利部分的日耳曼统治者来说,匈牙利的统治者更不愿交出他们的权利。但1868年,在他们获得自主权一年后,他们授予克罗地亚王国部分自主权。
奥匈帝国内争议最大的一个问题是语言的问题。哪些语言是官方语言或官用语言总是一个问题。少数民族总是希望使用他们自己的语言以及教育他们自己的语言。比如1897年4月5日奥地利首相下令在波希米亚将捷克语和德语作为同等的内部官方语言,结果受到整个帝国日耳曼民族主义者的抨击。最后这位首相被解任。
经济
在其存在的51年间,奥匈帝国的经济发展很快。经济GDP总量占世界7.5%(美15.0%、整个英联邦14.8%(英国本土为10.7%)、德13.3%、法10.5%、俄5.1%、清4.9%、日4.1%、意3.9%、土耳其3.7%、比利时2.5%、荷兰2.3%、瑞典(包括挪威)2.0%、西班牙1.7%、葡萄牙、1.2%、丹麦1.1%、瑞士1.0%),世界第五。技术的改进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这51年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传播到整个帝国。旧的封建主义制度不断消失。维也纳附近、奥地利腹地、阿尔卑斯山麓、捷克和布达佩斯是经济发展的中心。19世纪末,匈牙利中心平原和喀尔巴阡山脉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很快。
整个帝国内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差相当大。总的来说西部的发展比东部高得多。20世纪初整个帝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都很高。从1870年到1913年,国家每人平均生产率每年约提高1.45%。与欧洲其它国家相比(英国1.00%,法国1.06%,德国1.51%),这个发展速度是比较高的。但国家的经济发展的来说还是落后于其它国家,原因是它的起步比较晚。英国的数字约是奥匈帝国的三倍,德国是它的两倍。这个粗的比较还无法体现帝国内部发展的不均衡性。
铁路在奥匈帝国普及很快。1841年奥匈帝国的前身奥地利帝国就已经从维也纳出发在西部建立了一个铁路核心。此时政府认识到铁路的军事意义,因此开始在其建设上大量投资。布拉格、布达佩斯、克拉科夫、威尼斯、格拉茨、卢布尔雅那和布拉迪斯拉发都被联入铁路网。到1854年为止整个帝国内的铁路网长度达2000公里,其中约60-70%为国有。由于1848年的革命和克里米亚战争帝国政府为解决其经济困难开始将其铁路出售给私人投资者。
从1854年到1879年几乎所有的铁路建设都是由私人投资完成的。在奥地利部分铁路网延长了7952公里,在匈牙利部分铁路网延长了5839公里。许多新的地区被连入铁路网,现有的铁路网被连接到一起。在此之前奥匈帝国的主要运输工具是船运,铁路网的发展使整个帝国的经济发展得以协调。
1879年后政府开始慢慢地重新将铁路网国有化。其主要原因是1870年代的经济萧条使私人企业对铁路的投资减缓了,无法满足政府的要求。从1879年到1900年奥匈帝国修建了25000公里铁路,大多数是补充已有的铁路网。在东部也建立了新的铁路。一些地区一直到此时才接通铁路。铁路网大大地降低了帝国内的运输费用,为其内部经济打开了新的市场。
解体
1918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已展开了整整四年,而战事对奥匈帝国越来越不利。虽然四年的战争中奥匈帝国内的少数民族领导人一直对哈布斯堡皇帝保持忠心,但此时他们不得不考虑他们自己的利益。当协约国的胜利显而易见时,对他们来说也是脱离旧的帝国的最佳时机,此时的奥匈帝国已经无法将这么多不同的民族联合在一起了。其它成员也对帝国丧失了信心:因为战争使经济发展停止,许多战前在奥地利部分引入的开放政策被取消,这使社会主义者非常气愤。在这些条件下极端民族主义者获得了许多支持者。
1918年10月,德奥的盟友保加利亚王国停战后,协约国部队解放了塞尔维亚并开始进入奥匈帝国后奥皇卡尔一世接受美国的十四点协议让境内的民族自立国家并建立联邦制帝国,不料各民族自行独立建国导致奥匈帝国解体:10月28日捷克斯洛伐克首先宣布独立,匈牙利随之,建立了匈牙利民主共和国。特兰西瓦尼亚大多数地区加入罗马尼亚王国,其中还包括了很多匈牙利少数民族,匈牙利试图夺回,引发了匈牙利-罗马尼亚战争。加利西亚地区被波兰和乌克兰瓜分。南部的斯拉夫地区联合组成了后来的南斯拉夫王国,奥匈停战后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王国和罗马尼亚组成了小协约国围攻匈牙利。最终,奥匈帝国在1918年11月3日与协约国达成停火协议。战后战胜国承认这些新的边界,大大地改变了当地的政治地图。一系列条约保障这些边界的合法性。
奥地利和匈牙利成为共和国,哈布斯堡王朝被永久驱逐。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推翻了短暂的匈牙利民主共和国,但1919年罗马尼亚王国占有大半个匈牙利后保皇势力又开始抬头。1920年匈牙利苏维埃政府被罗马尼亚推翻,恢复为一个匈牙利王国,但没有国王。奥匈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卡尔一世企图占据这个王位没有成功(1921年3月至10月),他被放逐到葡萄牙的马德拉群岛,后来在那里逝世。霍尔西成为执政者。解体后的原奥匈帝国领土被新生的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王国、波兰第二共和国、南斯拉夫王国和罗马尼亚王国继承。
解体后的国家
(有些国家只是一部分属于奥匈)
国家政权 | 主要民族 | 首都/首府 | 今属国家 | 其他备注 |
---|---|---|---|---|
内莱塔尼亚和圣斯蒂芬王冠领的直属领土 | ||||
![]() |
德意志人 | 维也纳 | ![]() |
从奥匈独立出来。继承了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正式国号叫做奥地利共和国。 |
![]() |
匈牙利人 | 布达佩斯 | ![]() ![]() ![]() ![]() ![]() ![]() ![]() |
从奥匈独立出来。特里亚农条约对于匈牙利领土的切割造成其国民后续的不满。[33] |
![]() |
捷克人、斯洛伐克人 | 布拉格、布拉迪斯拉发 | ![]() ![]() |
现在分成![]() ![]() |
外莱塔尼亚以外的领土 | ||||
![]() |
南斯拉夫人 | 贝尔格莱德 | 现在又继续解体成![]() ![]() ![]() ![]() ![]() ![]() ![]() |
(获得奥匈领土) |
![]() |
波兰人 | 华沙 | ![]() ![]() |
(获得奥匈领土) |
![]() |
罗马尼亚人 | 布加勒斯特 | ![]() |
(获得奥匈领土) |
![]() |
意大利人 | 罗马 | ![]() |
(获得奥匈领土) |
解体后遗留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匈帝国四分五裂。对战胜国来说,按照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宣布的十四点和平原则,奥匈帝国被肢解为多个民族国家是必然发生的事。值得注意的是,肢解奥匈帝国并非协约国的最初目的,这个建议一直到战争后期才获得支持。因为当初不少人认为奥匈帝国的解体,不但无助解决当地的民族问题、反而只会使这个地区的局势更不稳定。
虽然奥匈分裂出的国家表面上遵从民族自决,但实际民族疆界的划分极其混乱不堪(例如匈牙利、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而且有些直到战前都拥有过完整历史疆界国家(例如匈牙利)惨遭肢解,而有些组成民族不同、本不应草率合并的国家(例如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却占有了很多原本不属于他们领土。这些民族和历史疆域的划分非但没有使得东欧和巴尔干人民过上自给自足的新生活,反而招致这些小国专注于互相攻击。
这些国家中大部分的基础工农建设、财政贸易结构、教育军事体系基本沿用奥匈的老路,却又因为国内市场迅速萎缩、原料人力严重不足而不能像在原奥匈时代那样各司其职的进行产业分工。虽有相同的交通和通讯设施这些便利条件,但因为政治上的敌对和高额的关税壁垒而不能发挥原本的作用。事实上,很多国家虽然从奥匈帝国获得了独立,但无论从国际地位、经济状况(这一点除捷克以外)、和军队实力都无法再与之前的奥匈相提并论,有些国家人民(例如:在波兰的乌克兰人、在南斯拉夫的克罗地亚人)的生活水平和国际地位甚至还不如在奥匈还存在时候。加之很多国家刚独立,民族主义的气焰正浓、为本国争取利益而不择手段,结果让今后直至现在的东欧和巴尔干问题埋下更多祸根;以前这些小国还能由于自己的皇帝和国王有着自己国家人的血统而感到统一和自豪,到放到远远不及奥匈的现在、重新跻身世界大国已经是个遥不可及的幻想。这比在统一状态下的奥匈种下的苦果更加难以调解。
旗帜与纹章
旗帜
尽管奥匈帝国没有官方的共同国旗(奥地利地区使用黑黄旗,匈牙利地区使用带有匈国徽的红白绿三色旗),在需要使用国旗时,奥匈帝国通常使用在1869年设计的旗帜代替国旗使用,地位等同于国旗。但是,奥匈帝国海军直到1918年仍在使用他们从1787年就开始使用的奥地利舰艏旗。
纹章
奥匈帝国的“国徽”存在着多种版本。
同样地,奥、匈两部分拥有自己的纹章。
参见
备注
参考文献
引用
- ^ Citype – Internet – Portal Betriebsges.m.b.H. Austro-Hungarian Empire k.u.k. Monarchy dual-monarchic Habsburg Emperors of Austria. Wien-vienna.com. [11 September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11月23日).
- ^ Austria.(2010).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Ultimate Reference Suite. Chicago: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In April 1897 he issued a famous language ordinance that introduced Czech as a language equal to German even in the“inner service”—i.e., for communications within government departments.")
- ^ http://www.google.com/search?tbm=bks&hl=com&q=%22official+languages+of+austria+hungary%22&btnG=
- ^ [1]
- ^ Volkszählung vom 31. Dezember 1910, veröffentlicht in: Geographischer Atlas zur Vaterlandskunde an der österreichischen Mittelschulen. K. u. k. Hof-Kartographische Anstalt G. Freytag & Berndt, Wien 1911.
- ^ Thomas's Glassware Tour: Languages in Austria-Hungary 1910. Thomasgraz.net. [11 September 2011].
- ^ Austria-Hungary – LoveToKnow 1911. 1911encyclopedia.org. [5 Ma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5月9日).
- ^
Headlam, James Wycliffe. Austria-Hungary. Chisholm, Hugh (编). 大英百科全書 3 (11th ed.). 剑桥大学出版社: 2–39. 1911.
- ^ Schulze, Max-Stephan. Engineering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Development of Austria-Hungary's Machine-Building Industry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p. 295. Peter Lang (Frankfurt), 1996.
- ^ Publishers' Association, Booksellers Association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The Publisher, Volume 133. 1930: 355.
- ^ Contributors: Austria. Österreichische konsularische Vertretungsbehörden im Ausland; Austrian Information Service, New York. Austrian information. 1965: 17.
- ^ Minahan, James. Miniature Empires: A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ly Independent States, p. 48.
- ^ "
Jayne, Kingsley Garland. Bosnia and Herzegovina. Chisholm, Hugh (编). 大英百科全書 4 (11th ed.). 剑桥大学出版社: 279–286. 1911.
- ^ 一战中消失的王朝. world.huanqiu.com. [2021-01-18].
- ^ Microsoft Encarta: The height of the dual monarchy
- ^ Seton-Watson, R. W. "The Austro-Hungarian Ausgleich of 1867." The Slavonic and East European Review 19.53/54(1939): 123–40.
- ^ Tihany, Leslie C. "The Austro-Hungarian Compromise, 1867-1918: A Half Century of Diagnosis; Fifty Years of 2.2(1969): 114–38.
- ^ Analysis: Austria's troubled history. BBC News. 3 February 2000.
- ^ Günther Kronenbitter: "Krieg im Frieden". Die Führung der k.u.k. Armee und die Großmachtpolitik Österreich-Ungarns 1906–1914. Verlag Oldenbourg, Munich 2003, ISBN 3-486-56700-4, p. 150
- ^ F.R. Bridge, From Sadowa to Sarajevo: The Foreign Policy of Austria-Hungary 1866-1914(1972)
- ^ "Britannica 1911". 1911encyclopedia.org. Retrieved 24 March 2012.
- ^ "Britannica 1911". 1911encyclopedia.org. Retrieved 24 March 2012.
- ^ The Austrian Occupation of Novibazar, 1878–1909. Mtholyoke.edu. [9 April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3 April 2016). 已忽略未知参数
|df=
(帮助) - ^ Kogutowicz Károly, Hermann Győző: Zsebatlasz: Naptárral és statisztikai adatokkal az 1914. évre. Magyar Földrajzi Intézet R. T., Budapest 1913, S. 69, 105.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atlas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Population Census in Austria-Hungary (1868–1910). [3 Februar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17 November 2016). 已忽略未知参数
|df=
(帮助)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ksh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MEK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ORIGINAL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来源:1910年12月31日的人口普查,刊于Geographischer Atlas zur Vaterlandskunde an der österreichischen Mittelschulen。K. u. k. Hof-Kartographische Anstalt G. Freytag & Berndt,维也纳,1911年。
- ^
Wolfsgruber, Cölestin. Austro-Hungarian Monarchy. 天主教百科全書 2. New York: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1907.
- ^ 1910. évi népszámlálás adatai. (Magyar Statisztikai Közlemények, Budapest, 1912. pp 30–33)
- ^ Tucker, Spencer; Priscilla Mary Roberts (2005). Encyclopedia of World War I(1 ed.). ABC-CLIO. p. 1183. ISBN 978-1-85109-420-2. "Virtually the entire population of what remained of Hungary regarded the Treaty of Trianon as manifestly unfair, and agitation for revision began immediately."
书籍
- Jászi, Oszkár The Dissolution of the Habsburg Monarchy,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6.
- Macartney, Carlile Aylmer The Habsburg Empire, 1790–1918, New York, Macmillan 1969.
- Mark Cornwall(ed.)The Last Years of Austria–Hungary in Exeter Studies in History. University of Exeter Press, Exeter. 2002. ISBN 0-85989-563-7
- Sked Alan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Habsburg Empire, 1815–1918, London : Longman, 1989.
- Taylor, A.J.P. The Habsburg monarchy, 1809–1918 : a history of the Austrian Empire and Austria-Hungary, London : Penguin Books in assoc. with Hamish Hamilton, 1964, 1948
- Geographischer Atlas zur Vaterlandskunde an der österreichischen Mittelschulen.(ed.: Rudolf Rothaug), K. u. k. Hof-Kartographische Anstalt G. Freytag & Berndt, Vienna, 191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