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本文重定向自 寮國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ສາທາລະນະລັດ ປະຊາທິປະໄຕ ປະຊາຊົນລາວ(老挝语) | |
---|---|
格言:"ສັນຕິພາບ ເອກະລາດ ປະຊາທິປະໄຕ ເອກະພາບ ວັດທະນະຖາວອນ" "Santiphab ekalad pasathipatai ekaphab vadtha na thauaon" “和平,独立,民主,团结和繁荣” | |
![]() | |
首都 及最大城市 |
万象 17°58′N 102°36′E / 17.967°N 102.600°E |
官方语言 | 老挝语 |
族群(2005[1]) | |
宗教 | |
政府 |
单一制 马列主义一党专政 社会主义共和国 |
• | 本扬·沃拉吉 |
• 国家主席 | 本扬·沃拉吉 |
• 副主席 | 潘坎·维帕万 |
• 政府总理 | 通伦·西苏里 |
• 国会主席 | 巴妮·雅陶都 |
立法机构 | 国会 |
历史 | |
• 澜沧王国 | 1354–1707 |
• 澜沧分裂,四国并立 | 1707–1778 |
• 沦为暹罗属国 | 1778–1893 |
• | 1893–1949 |
• 老挝王国 | 1949–1975 |
•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建立 | 1975年12月2日 |
面积 | |
• 总计 | 236,800 km2(第82位) |
• 水域率 | 2 % |
人口 | |
• 2018年估计 | 7,121,200[2](第104名) |
• 2015年普查 | 6,492,228[3] |
• 密度 | 26.7/km2(第177名) |
GDP(PPP) | 2018年估计 |
• 总计 | 537.52亿美元[4] |
• 人均 | 7,932美元[4] |
GDP(国际汇率) | 2018年估计 |
• 总计 | 183.37亿美元[4] |
• 人均 | 2,706美元[4] |
基尼系数 |
0.367[5](2008年) 中 |
人类发展指数 |
▲ 0.601[6](2017年) 中 · 第139名 |
货币 | 基普(₭)(LAK) |
时区 | UTC+7 |
日期格式 | dd/mm/yyyy |
行驶方位 | 靠右 |
电话区号 | +856 |
ISO 3166码 | LA |
互联网顶级域 | .la |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老挝语:ສາທາລະນະລັດ ປະຊາທິປະໄຕ ປະຊາຊົນລາວ Sathalanalat Paxathipatai Paxaxon Lao),简称老挝(老挝语:ລາວ Lāo [láːw]),是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的社会主义国家,首都及最大城市为万象。老挝是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东邻越南,南界柬埔寨,西连泰国、缅甸,北与中国接壤[7]。
老挝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为法昂在1353年建立的澜沧王国,首都为琅勃拉邦,曾是中南半岛的人口、贸易与文化大国。澜沧王国存在近四个世纪,代表着老挝历史的鼎盛时期[8]。1707年,澜沧王国因王位继承纷争而陷入分裂,又不断遭到邻国暹罗和越南的入侵,沦为两国的属国。1893年,沦为,老挝保护国成立,奠定现代老挝疆界。1953年,老挝宣布独立,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但很快陷入长期内战。1975年,共产主义组织巴特寮推翻君主制政权,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建立并存续至今[9]。
老挝是以马列主义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共和国,由老挝人民革命党实行一党专政。老挝是多民族国家,佬族占总人口的55%,在政治和文化领域占主导地位;丘陵和高山地区则分布着众多其他民族[1];按居住地区分类,又分为低地的老龙、丘陵的老听和高山的老松三大族群。老龙族通用老挝语,而老听族和老松族则使用汉藏语、孟-高棉语和苗语等其他语言。传统上,以上座部佛教为主流的宗教信仰。
老挝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老挝工业经济的支柱部门是水力发电,透过输电和铁路运输和邻国建立经贸联系[10][11]。老挝被世界银行列为亚太地区高速发展的经济体之一,2013年至2018年的平均GDP增长率为7.25%[12][13][14]。2018年,老挝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位列东南亚第四位,排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之后[15];人类发展指数位列世界第139位,属中等组别[16]。老挝目前是联合国、东南亚国家联盟、东亚峰会和法语圈国际组织成员,并于2013年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7]。
目录
国名
寮或老(老挝语:ລາວ;法语:Laos)作为正式国名出现始于1893年,法国人以佬族的族名为其在澜沧故地建立的老挝保护国命名。“老(佬)”与“寮”在老挝语中其实是同一个意思,据信是侗台语的第一人称,和壮语的“僚”系同源词,仡佬族,古僚人,以及古书蔑称的“獠”族,都和此有关[18]。
老挝在两岸三地的国名译法有所不同,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称老挝,台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称寮国。中文古籍中,曾称老挝为南掌、兰章、澜沧、缆掌、老挝、老抓、老丫、潦查等等。而在越南古籍中,被称作“哀牢”和“牢国”,简称“牢”。日本汉字还有“罗宇”的称法。在20世纪50年代前中国大陆的报纸在报导老挝新闻时使用的中文名称上比较混乱,有称“寮”、“佬”、“辽”等等。最终决定将译名定为老挝[18]。在台湾和东南亚的华人仍称之为寮国。
“老挝”的译名由来说法不一。“老”字即代表佬族的族名,而“挝”字的意义则有多种说法。“挝”读作“zhuā”音,意为用指或爪挠、敲打[19]。中国古籍曾将“老挝”记为“老抓”。在中国大陆,“老挝”曾读作“lǎozhuā”;1962年之后,才将其“挝”字读作“wō”音,且只有在“老挝”一词中读作此音[20];在台湾,此词仍旧沿读古音[18]。明人谢肇淛的《滇略》曾记载“老挝,俗称挝家,以其夷好配雕爪云”,《(康熙)云南通志》记录称“老挝军民宣慰司,其彝佩雕爪为饰,俗称为挝家”。由此可见,因时人发现佬人喜爱佩戴雕爪,于是称佬人为“爪”家,随后又讹作“挝家”,与佬族自称“老”合称为“老挝”。亦有说法称,《纪古滇说》曾出现“挝国”称呼,即孟苏瓦国,因此“挝”字即“苏瓦”(Sua)的音译[18]。
老挝语中,习惯将老挝国家简称为“孟老”(ເມືອງລາວ Muang Lao)。“孟”是泰语民族常用的地名前缀,在泰语中的本意是拥有城墙的城镇及其周边的附属村庄,且其统治者至少拥有“坤”的爵位[21][22][23][24]。
历史
早期历史
最晚在10万年前,老挝境内已经有人类居住[25]。老挝北部安南山脉的丹巴灵洞穴出土了距今46,000年前的现代人类头骨化石,是截至目前东南亚年代最久远的人类化石考古发现[26]。在老挝北部还发现了属于和平文化的石器,年代可追溯至更新世晚期[27]。考古证据表明,老挝境内的农业社会产生于公元前第4千年[28]。根据墓葬考古结果,老挝大概在前1500年出现使用铜器的复杂社会,前700年出现铁器。在众多洞穴和墓葬考古遗址中,最著名者即位于川圹石缸平原的巨石文化,据信此遗址曾经孕育了贸易社会[29][30]。
老挝最早的居民是澳洲人种,后被孟-高棉人取代[31]。孟-高棉人在老挝境内建立诸多古国,但关于此段历史的史料并不充足,因此关于史实有较多争议[32]。兴起于柬埔寨的真腊和位于今越南南方海岸的占人都曾在老挝南端的占巴塞省建立定居地[33][34]。真腊在6世纪将今万象以南的土地占为己有[25],更是曾在占巴塞的湿梨多补罗(Shrestapura)定都,当地至今留有瓦普寺,为世界遗产。8世纪,真腊分裂为水真腊和陆真腊,其中陆真腊即以老挝地区为中心。陆真腊以北,已经有台语民族部落,隶属于南诏国[25];亦有孟人建立的古国,如陀罗钵地、骇黎朋猜等[29][30]。
自8世纪至10世纪,泰老民族南迁,逐渐取代老挝的孟-高棉人[35]。
澜沧王国
10世纪以后,泰老人在老挝地区建立大量小国,位于今琅勃拉邦一带的孟苏瓦国逐渐兴起。1353年,孟苏瓦王子法昂统一老挝全境,建立澜沧王国[36]:223。“澜沧”是百万大象之意。法昂实行“景孟制”,分封诸位王子统治各地,并从高棉引入上座部佛教[25]。
法昂之子桑森泰将人民划分为贵族、平民与奴隶三个等级,贵族分为六等,按贵族等级任命官职。桑森泰王还普查人口、整编军队[25]。澜沧王国的疆土经过此后诸王的军事扩张,在鼎盛时期囊括了今老挝、越南西双楚泰、中国西双版纳和泰国呵叻高原,成为地区大国。1479年,安南后黎朝黎圣宗入侵澜沧,攻陷都城琅勃拉邦,但最终被澜沧军击退。16世纪上半叶,澜沧王国迎来中兴,国内和平,文化繁荣,大批佛教寺院建立起来,大量巴利语上座部佛典被译为老挝文。等级制进一步细化,国王(称为帕沙拉或召片领)地位崇高,而后是国王的顾问色纳,最下一级为约特。国王手下有分管军事、行政和外交的三名顾问,各级官吏按所处的贵族等级获得相应田地,作为俸禄,是为“萨迪那制度”[25]。
16世纪40年代,兰纳发生继承争端,使得其邻国缅甸、暹罗和澜沧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张。1540年,暹罗入侵澜沧,被击退;1545年,缅人及暹人先后入侵兰纳。澜沧决定援助兰纳,1546年,澜沧王赛塔提拉在兰纳都城清迈即位成为兰纳王,澜沧王国由此一度兼并兰纳;但因澜沧内乱,赛塔提拉无暇顾及兰纳,又丧失对其的统治权。1558年,缅甸东吁王朝的国王勃印曩率军攻克兰纳都城清迈。因忌惮缅人入侵,赛塔提拉决定迁都至囊汉(今万象)。1564年,勃印曩攻克暹罗都城阿瑜陀耶,澜沧成为唯一存续的泰老人国家。1575年,缅军第三次入侵老挝,攻占并洗劫首都囊汉,澜沧成为缅甸藩属,但又在1591年重获独立[37][38]。
1638年,苏里雅·翁萨即位。他是澜沧王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王,在他统治下,澜沧王国国力重振,进入鼎盛时期。在他统治期间,耶稣会的使者于1641年跟随荷兰商人来到万象,这是老挝历史上第一个欧洲使团。1707年,苏里雅·翁萨逝世但无子嗣,澜沧王国分裂为琅勃拉邦王国、万象王国和占巴塞王国三部分,澜沧王国就此灭亡[29][30]。其中,万象王国国力最盛,控制了呵叻高原,并同琅勃拉邦争夺川圹的统治权。占巴塞王国在1713年独立,占有邦非河以南的土地,透过湄公河贸易成长为强国。不过,三国在18世纪后半叶沦为缅暹争霸的筹码[29][30]。1779年,暹罗吞武里王朝的国王达信将缅人逐出老挝,老挝三国沦为暹罗藩属。老挝国宝帕佛陀大摩尼宝玉佛和勃拉邦佛皆被暹人掳走。1805年,昭阿努即位成为万象国王,协同暹罗攻打缅甸,并在1819年平定了占巴塞的叛乱。1826年,昭阿努发动叛乱反抗暹罗统治,并得到越南阮朝支持。叛乱最终被平息,但暹越两国因此爆发战争。1831年,阮朝明命帝并吞川圹,以其地设立镇宁、镇蛮、镇边三府,进行改土归流和越化政策,此后暹越两次爆发战争,争夺对老挝和柬埔寨的宗主权,暹罗人最终在1850年代取胜,巩固其对老挝的宗主权[39]。
近代历史
19世纪后半叶,法国逐渐渗入中南半岛。暹罗国王朱拉隆功担心法国侵入其老挝属地,因此在1886年5月7日和法国签署条约,承认暹罗对湄公河东岸领土的宗主权[40]。1888年,刁文持的泰族武装和黑旗军攻占琅勃拉邦,琅勃拉邦王室在法国保护下出逃。法军自河内出发,抵达琅勃拉邦击退入侵者,迎琅勃拉邦国王温坎归来,后者请求法国保护琅勃拉邦。1889年,法国不顾暹罗抗议同琅勃拉邦国王签署协议,后者同意成为法国保护国[41]。法暹战争后的1893年10月,暹罗签署《法暹条约》,被迫承认法国对湄公河东岸领土的控制权,老挝保护国正式成立并定都万象,1898年并入[42]。法国将老挝划分为10省,琅勃拉邦王室在名义上统治琅勃拉邦省。原万象王国领地,设有副王管理国防、行政和财政;南部由占巴塞亲王管理社会福利,万象的法国殖民政府为实质上的统治者;各省设省长和军营[43]:82。为支持政府财政,法国殖民者主要在老挝征收捐税,强占土地[25][44][45]。法国将地处内陆的老挝视为资源的储藏地,除开辟各类单一作物种植园外,并不着重进行投资建设,因此老挝一直是法属印度支那联邦中最欠发达的地区[43]:82[46]。
1940年,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沦陷,日本派兵进驻法属印度支那。1945年,日军发动三九政变推翻法国殖民政府,迫使琅勃拉邦国王西萨旺·冯在当年4月宣布独立,成为老挝国王。日本战败后,佩差拉亲王领导老挝自由民族统一战线组建新政府,意图维持老挝独立。1946年,法军击溃老挝自由民族统一战线。西萨旺·冯宣布重新效忠法国统治,法国人封其为“老挝国王”。老挝获许自治,1947年5月11日,通过新宪法,将老挝定义为一个隶属于法兰西联盟的君主立宪制“自治国家”[47][30]。1954年,老挝透过日内瓦会议获得正式独立,建立独立的老挝王国[48][49]。

新独立的老挝王国在1950年代中期形成三支政治力量——以共产主义组织巴特寮为代表的共产主义势力,以占巴塞亲王文翁、富米·诺萨万和培·萨纳尼空为首的亲美派系和以梭发那·富马亲王为首的中间派力量。三派势力长期争夺,又受越南战争影响而逐渐发展为老挝内战,巴特寮逐渐转向企图以武力推翻老挝的君主制政权。1975年,巴特寮控制老挝全国,国王西萨旺·瓦达纳于当年12月宣布退位,领导巴特寮组织的老挝人民革命党建立奉行共产主义的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老挝人民革命党为唯一执政党,苏发努·冯任国家主席,凯山·丰威汉任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委员会***、部长会议主席,为实际上的最高领导人[50][51]。
在老挝内战中,共有20,000至62,000人丧命[52]。老挝内战时期正值越南战争,美军为摧毁北越的补给线,在老挝上空投掷约200万吨炸弹,约等于美军在二战期间投放炸弹的总和,令老挝成为史上遭投放炸弹量和人口对比最悬殊的国家[53],还造成延续至今的未爆弹问题[54][55][56]。
现代历史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建立后,立即在全国推行带有共产主义色彩的改革,即“生产关系、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三大革命”[43]:99,将企业收归国有、推行农业集体化,建立统一战线取缔老挝民间社团,并在城市和乡村建立委员会掌控政权;取缔民营刊物,动用军队和警察实行政治清洗和抓捕,罪犯被关押,或是流放至偏远地区的集中营进行“再教育”。据1998年老挝军方的数据,被关押于集中营的政治犯总数达到1万至1.5万。老挝在社会主义政权建立之际发生了大规模的人口外逃,截止1980年,共有10%的人口逃出老挝[57]。由于巴特寮在国内革命期间得到越南人民军的大量援助,老挝在1975年以后同越南关系紧密,在政府部门聘请越南顾问,并允许越南在老挝驻军[58]。1977年,双方签署《老越友好合作条约》,建立“特殊团结友好关系”[32][59][60]。1977年开始,老挝人民军联手越南人民军进入老挝高地,针对苗族的反抗武装发起了大规模的围剿行动。1979年,越南入侵柬埔寨,随后又引发中越战争,老挝与中国亦发生关系恶化[57][61]。
1978年5月,老挝人民革命党发布命令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1979年,老挝农业集体化政策严重受挫,于是着手转向经济改革[57]。1979年12月,凯山·丰威汉宣布放弃农业集体化改革,并决定调整经济政策,放宽对自由市场和商品流通的限制。1982年老挝人民革命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1976年至1977年推行的经济政策“过度集权”,提出利用现存“私人资本主义经济”,“重视市场规律、提高效率和生产力”。政府停止以公私合营方式没收私营企业,并开展金融改革。1986年,老挝人民革命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凯山·丰威汉在报告中提出进一步推进市场经济改革。自此,老挝开始推行革新开放政策,和越南决定革新开放处于同一年[62]。老挝政府决定“调整经济结构,优先发展农林业;取消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转入经营核算制,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经济政策,逐步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对外实行开放、扩大对外经济关系”[63][64]。
1991年8月,老挝最高人民议会第二届六次会议通过了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同年的老挝人民革命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实行“有原则的全面革新路线”,提出“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等六项基本原则,实行对外开放政策[57]。1992年,凯山·丰威汉逝世,坎代·西潘敦成为老挝人民革命党新一任中央委员会主席。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爆发,老挝货币急剧贬值,外商投资和出口减少,边境摩擦、政治腐败、走私贩毒问题不断凸显。政府采取一定挽救措施,但收效不大,引起民众不满。1999年底至2000年,万象数次出现抗议示威;2000年还发生炸弹爆炸及爆炸未遂案[43]:106。
2001年,老挝人民革命党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至2010年基本消除贫困,至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三番、摆脱不发达状态的目标。同时,政府大力发展水力发电等工业,调整国家经济的工农业结构。朱马利·赛雅贡于2006年老挝党第八次代表大会当选党中央***。2013年,老挝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7]。2016年,老挝党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本扬·沃拉吉当选新一任党中央***[32]。
地理
老挝是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其国土分别与泰国、越南、柬埔寨、中国、缅甸接壤[65]。纬度范围大约在北纬14度至22度之间,经度范围在东经100度至108度之间,国土面积23.68万平方公里,形状较为狭长[65]。自北向南,划分为上寮、中寮、下寮三个地理区域[66]。
地形与气候
老挝境内大部分为山地和丘陵,山地约占全国面积的80%[43]:1,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湄公河自北而南纵贯全国,为最大河流,沿岸有若干小型平原,在老挝境内的大部分区段是和泰国、缅甸的界河。南乌河是湄公河在老挝的最大支流。东端有安南山脉与越南相隔,西北有琅勃拉邦山脉和泰国西北高地相隔。上寮地区地势最高,有“东南亚屋脊”之称;川圹高原号称“老挝屋脊”,其南边的普比亚山海拔2,818米,为全国最高峰。南端为布拉万高原[67]。
根据柯本气候分类法,老挝西南部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干湿季气候,亦有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东北部绝大部分地区为副热带湿润气候,极少数地区属于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约24—26℃。雨量充沛,近40年,年降水量最少为1250毫米,最大达3750毫米,一般年份降水量约为2000毫米[32][68]。老挝年降雨量的90%集中于雨季,每月降雨以12月至次年1月最少,此后逐月递增,至7—9月为降雨高峰期,此后逐月递减。各地相对湿度较大,年平均湿度75%—85%[43]:11-12。由于刀耕火种等行为导致空气中大量烟尘悬浮,老挝每年会出现50—100日的阴霾天气,且以湄公河河谷地带最为常见,年霾日100日以上[43]:13。
自然环境
老挝北部分布着常绿的热带雨林和季风雨林,南部则主要是落叶林。季风雨林区域的土地覆盖着高大而粗糙的野草。老挝境内分布广泛的植物有竹、灌木和小果野蕉,以及数百种兰花和棕榈树;产柚木、花梨等名贵木材。老挝境内的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各约有200种,还有约700种鸟类。常见的哺乳动物包括印度野牛、鹿、熊和猴;常见的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包括蛇、石龙子、蛙和壁虎。大象、犀牛、老虎及数种野牛、猴和长臂猿属于濒危动物。1993年,老挝政府将全国21%的领土划为自然环境保护区[69]。
老挝面临着严重的森林砍伐问题[70],该难题由农业刀耕火种、商业开发、水电设施建设、人口增长、外来的野生动物需求,及非木材食用及药用产品需求等因素共同导致。1992年的政府调查显示,老挝国土的森林覆盖率为48%,而2002年的调查中,该数字已经降低至41%。根据老挝当局消息,由于水电站建设及非法砍伐,老挝的森林覆盖率可能已经降至至多35%。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曾警告称:“保护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的自然环境和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对于脱贫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71]。”非法砍伐行为泛滥。根据环保组织的统计,每年有50万立方米的原木被越南人民军所有的企业砍伐并运往越南加工[72][73][74][75]。
老挝在湄公河的水电站建设亦为河流的生态环境带来威胁。2012年开始建造的沙耶武里水电站引起环保人士的大量抗议。根据英国《独立报》的调查,环保组织称该水电站将给6000万人造成不利影响,而湄公河下游涉及越南和柬埔寨,其政府亦对该计划表示反对。湄公河委员会警告称:“(沙耶武里水电站)从根本上破坏了湄公河水产资源的存量,产量和多样性”[76]。澳大利亚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的客座研究员米尔顿·奥斯本(Milton Osborne)称:“在将来,湄公河将不再是鱼类的丰富来源和繁荣农业的保障,这条处在中国下方的大河的规模,可能会变得仅比一系列贫瘠湖泊大一些[77]。”
行政区划
老挝大致上可以分为上寮、中寮和下寮3个地区,17省(khoueng)、1个直辖市(kampheng nakhon)万象市[78]。省下设乡(muang)、村(ban)[66]。
名称 | 老挝文 | 老挝文转写 | 首府 | ISO | 区 |
---|---|---|---|---|---|
阿速坡省 | ອັດຕະປື | Attapeu | 阿速坡 | AT | 下寮 |
博胶省 | ບໍ່ແກ້ວ | Bokeo | 会晒 | BK | 上寮 |
博利坎赛省 | ບໍລິຄໍາໄຊ | Bolikhamsai | 北汕 | BL | 中寮 |
占巴塞省 | ຈຳປາສັກ | Champasak | 巴色 | CH | 下寮 |
华潘省 | ຫົວພັນ | Hua Phan | 桑怒 | HO | 上寮 |
甘蒙省 | ຄໍາມ່ວນ | Khammouane | 他曲 | KH | 中寮 |
琅南塔省 | ຫຼວງນໍ້າທາ | Luang Namtha | 琅南塔 | LM | 上寮 |
琅勃拉邦省 | ຫຼວງພະບາງ | Luang Prabang | 琅勃拉邦 | LP | 上寮 |
乌多姆塞省 | ອຸດົມໄຊ | Oudomxay | 芒赛 | OU | 上寮 |
丰沙里省 | ຜົ້ງສາລີ | Phongsali | 丰沙里 | PH | 上寮 |
沙耶武里省 | ໄຊຍະບູລີ | Xayabuli | 沙耶武里 | XA | 上寮 |
沙拉湾省 | ສາລະວັນ | Salavan | 沙拉湾 | SL | 下寮 |
沙湾拿吉省 | ສະຫວັນນະເຂດ | Savannakhet | 凯山丰威汉 | SV | 下寮 |
公河省 | ເຊກອງ | Sekong | 塞公 | XE | 下寮 |
万象直辖市 | ນະຄອນຫຼວງວຽງຈັນ | Nakhonlouang Vieng Chan | 万象 | VT | 中寮 |
万象省 | ແຂວງແຂວງວຽງຈັນ | Vieng Chan | 孟蓬洪 | VT | 中寮 |
川圹省 | ຊຽງຂວາງ | Xieng Khouang | 川圹 | XI | 上寮 |
赛宋奔省 | ໄຊສົມບູນ | Xaisomboun | 阿努旺 | XN | 上寮 |
政治
政治制度
根据老挝于1991年颁布的宪法,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是人民民主国家,全部权力属于人民、由人民行使;人民的主人权力,由老挝人民革命党为领导核心的政治体制的活动来获得实施和保证[79]。据此,老挝为国家,老挝人民革命党是执政党,也是老挝唯一的政党[65]。是老挝的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老挝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宣扬共产主义的国家之一[1],老挝人民革命党的意识形态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凯山·丰威汉思想[80]。虽常被划分为社会主义国家,但老挝人民革命党界定老挝为“人民民主国家”,处在社会主义过渡阶段,目标是建成社会主义[80]。
老挝人民革命党每5年召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和决定党和国家的重大问题,并进行党内的人事任免。1991年,老挝人民革命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有原则的全面革新路线”,提出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等六项基本原则。2001年,老挝人民革命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老挝在21世纪前20年的发展目标和具体方针,强调继续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不变;将交通建设作为工作重心,将解决疾病流行问题作为首要任务,加快发展,尽快摆脱不发达状态,制定了至2010年基本消除贫困,至2020年摆脱不发达状态的目标。2016年1月,老挝人民革命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社会发展第八次五年计划、十年战略和十五年远景计划[32]。
在老挝人民革命党领导之下的组织,如统一战线组织老挝建国阵线、工会组织老挝工会联合会、青年组织老挝人民革命青年团及妇女组织老挝妇女联合会,是老挝合法的社会组织及团体[79]。
政治结构
国家主席是老挝的国家元首,由国会根据国会常委会的提议选举产生,任期为5年,同时也是老挝人民武装力量的统帅。国家副主席负责协助国家主席工作,由国会选举产生,可在国家主席不能履行职权时代行其职务[79]。老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非常设性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闭会期间由国会行使权力。老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仅召开过两次,1950年于内战期间由巴特寮召开,1975年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建立前夕召开,决定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43]:120-121。国会和所有国家机关,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和活动[79]。
老挝宪法规定,国会是立法机关,负责制定宪法和法律,同时也是行政和司法机关的检察机关。国会根据国会常委会的提议,选举或罢免国家主席和副主席;根据国家主席的提议,审议政府官员的任免。国会每届任期5年,每年由常委会召开两次例会。国会议员由地方选举产生。国会闭会时,由国会常务委员会行使职权[79]。政府是行政机关,设18个部及央行、国家主席府、总理府3个直属机构,由政府总理、副总理、部长和部级委员会主任组成,任期5年。老挝政府总理为政府首脑,主要职责为指导和主持政府工作;此外,在各级行政区划单位设立省长、直辖市长、县长和村长[79]。老挝司法机关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机关。人民法院是审判机关,由最高人民法院、各级行政区划人民法院和军事法院组成,最高审判机关为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检察机关由人民检察长公署、各级行政区划人民检察院和军事检察院组成。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人民检察长由国会选举任免[79]。
现任老挝人民革命党***兼国家主席是本扬·沃拉吉, 国家副主席是潘坎·维帕万,政府总理是通伦·西苏里,国会主席为巴妮·雅陶都[32]。
人权问题
上世纪60年代,美国曾经利用老挝的苗族人来对抗北越。但后来老挝人民党夺取老挝政权,很多老挝人担心被报复而逃到了泰国[87]。1975年后,30万苗人中约有12万选择逃离老挝,他们大多移居美国[88]:43。而老挝政权则被控曾对留在国内的苗族实施种族灭绝[89]。但光明网却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在老挝人民党建立政权后,老挝苗族人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而且苗族人正“积极参与国家事务”[90]。
外交

老挝宪法规定,老挝奉行和平、独立、友好和合作的外交政策,原则是和平共处,互相尊重独立、主权、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和平等互利[79]。
老挝目前是联合国、东南亚国家联盟、世界贸易组织、东亚峰会和法语圈国际组织成员。1955年,新独立的老挝王国加入联合国,1975年12月2日更变会员国名称为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91]。1997年7月,老挝正式加入东南亚国家联盟[92],于2004年和2016年两度担任轮值主席国,成功举办东盟峰会和东亚峰会[93]。老挝是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成员[94]。2013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7]。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在1975年建立后,一度奉行亲苏亲越的外交政策,同美国、东盟甚至中国保持敌对。苏联一度为老挝的最大援助国[32]。越南战争期间,北越在老挝境内建立胡志明小道,支持南越的越南民族解放阵线游击队;巴特寮组织试图控制老挝政权期间,获得了越南人民军的大力援助,在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建立后,越南亦派军帮助老挝人民革命党统一全国。1977年,老挝同越南签署《老越友好合作条约》,建立“特殊团结友好关系”[59][60]。1978年,因越南入侵柬埔寨,中越关系交恶。老挝政府多次声明“在任何时候都会站在越南一边”,亦同中国交恶。中越战争期间,指责中国为“国际反动派、大国扩张主义”,结束同中国的经济合作[43]:280-281。1986年,老挝人民革命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在外交上实行对外开放、广交朋友的政策,外交方针发生转变[43]:102。1989年,中老两国关系正常化,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自此后两国在不同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化[95]。1991年,日本取代苏联成为老挝最大援助国[32]。2002年老挝人革党七大又制定“少树敌、广交友”的外交方针[43]:110。1992年8月,老挝同美国恢复互派大使关系;2005年,美国给予老挝正常贸易关系待遇[32]。1997年7月,老挝加入东南亚国家联盟[92]。2009年,老挝同中国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96]。2016年,美国同老挝建立全面伙伴关系[97]。
1975年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建立后,长期同越南保持紧密关系,“老越友谊”获得两国长期的政治宣传[98]。1977年,老挝同越南签署《老越友好合作条约》,建立“特殊团结友好关系”[59][60]。自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越南在老挝政治、军事、经济和外交领域一度保持着极大的影响力,越南派往老挝的专业人士和顾问达到6,000人,越南人民军在老挝的驻军曾达到6万人,较老挝军队的人数还要多。越南共产党亦曾设立“西方工作委员会”负责老挝国策的制定和政府人事的安排,党政各部专设一名负责老挝事务的副部长[43]:292。这一局面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转变,越南撤回大部分顾问及90%的驻军,但两国仍然维持着密切的高层来往,维持特殊关系。老挝人民革命党与越南共产党皆于1986年宣布实行革新开放政策,推行市场化的经济改革[62]。至2016年底,越南在老挝投资累计达51亿美元,主要涉及能源、服务、基础设施、矿产、金融、农业和林业部门。2019年,、国家主席阮富仲访问老挝,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对外部部长顺通·赛雅佳称:“老越关系始终是伟大友好、特殊团结、全面合作的关系,没有任何言语能够解释和描述老越关系的重要性[99]。”
军事
老挝的军队称为老挝人民军,接受老挝人民革命党领导。老挝人民军前身为老挝爱国战线领导的“老挝战斗部队”,始建于1949年1月20日,1965年10月改名为老挝人民解放军,1982年7月改称现名。最高领导机构是中央国防和治安委员会。实行义务兵役制,服役期最少为18个月[32]。受限于国力,老挝尚未有国防科技及国防工业,军事力量相对薄弱、装备较为落后。老挝军队的主要任务为边防和维持国内安全[1],兵力主要在湄公河沿岸布防。其武器装备主要来自1991年前苏联的援助,亦有部分来自中国和越南援助[43]:228-229。其武装部队总兵力约6万人,其中陆军约5万人,主力部队编为5个步兵师;空军2,000多人;内河巡逻部队1,000多人;部队机关院校5,000人[32]。
老挝宪法规定,老挝人民军由老挝人民革命党领导和指挥,老挝人民革命党***为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其国防组织体系由国防治安委员会、国防部和内务部组成[79]。国防治安委员会设立于1991年,为最高军事决策机构,由老挝国家主席、政府总理、国防部长、内务部长和老挝人民军各总部最高长官组成,国家主席为治安委员会主席。国防部执行国防治安委员会的决策,为军队最高行政管理机构,下设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和总后勤部。内务部领导老挝警察部队。老挝武装力量由正规军、地方部队、预备役部队和民兵自卫队组成,正规军分为陆军和空军。老挝人民军陆军规模最大,包括5个步兵师,分别驻防包括首都万象在内的数个战略要地。老挝人民军空军包括两个飞行团,战斗机主力为21架米格-21战斗机[43]:229-232。老挝内河部队于湄公河活动,军官均毕业于越南海军学院[100]。2013年,美国中央情报局统计老挝军事开支约占其GDP的0.2%,位列世界第152位[1]。
老挝人民军同越南人民军关系密切[1],两军高层互动频繁,老挝军队定期派遣军政干部赴越南深造,亦常派兵赴越集训。根据老挝和越南两国签订的军事合作协议,越南军队可进入老挝所需要的任何地区进行作战[43]:236。
经济
老挝是较为贫穷的国家,被联合国认定为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其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在东南亚排行倒数第二位[101]。老挝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发展较落后。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建国后,一度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尔后在1986年推行革新开放政策,逐步放开政府管制,转向以市场经济为主的混合经济模式,并在商品价格政策、工资制度、农业政策、工业管理体制等方面展开改革[43]:154。由于一度的政策失误及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老挝未能改变其经济的落后状况[43]:145。进入21世纪后,老挝迎来大量外部投资,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合作组织[17][102],其经济亦正迎来持续的高速增长。在2011年至2015年老挝的第七个五年计划中,老挝GDP年均增长率高达7.9%。2018年,老挝GDP实际增长率为6.5%,位列世界第16位[103],人均GDP已经超越邻国越南[101]。

老挝的经济增长高度依靠外部投资[65],外来投资占老挝国民经济建设总投资的70%以上[43]:157。2016年,老挝经济的累计最大投资来源国前三位分别是中国、泰国和越南[104]。2011年,在韩国的技术及财政支持下,老挝证券交易所于2011年正式启动[105]。1988年,老挝人民革命党第四届五中全会决定着重发展“干部职工家庭经济”,大量干部职工家庭在政府主导下走向富裕,其经济自种植、养殖、手工业发展到经商、流通、服务、科技和对外合作等领域,出现百万富翁和“新型资本家”,但亦使得贫富分化现象日渐严重。快速的经济发展亦引起人才外流问题[106],根据2015年估计,有37%受教育的老挝人居住于国外[107]。
2016年,老挝制定的第八个五年计划提出要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开发,建立工业基础,开发人才资源;到2020年,摆脱不发达国家的行列。其2016年至2025年的“十年发展战略”,包括到2020年摆脱不发达国家行列,实现可持续绿色经济增长,人力资源开发,可持续和绿色环境的建立、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融入国际一体化,和工业化、现代化战略,共7个“子战略”。其2030年愿景亦提出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108][43]:158-160。
农业
农业是老挝传统上的支柱部门,20世纪70年代时,老挝农业产值在其GDP中的占比为70%至80%;2015年,占比17.59%[43]:160。老挝可耕地面积500万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60%。老挝2/3的可耕地面积尚未被开发利用,《老挝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老挝年鉴》统计的2015年老挝耕地面积为134.58万公顷。老挝的粮食作物主要有稻谷、玉米、薯类和豆类,单季稻的种植面积占粮食种植面积一半,为老挝的主要粮食作物[109][43]:164-165,2016年稻谷产量约343万吨[32],约77%的老挝农户实现稻米自给[110]。经济作物主要有绿豆、黄豆、花生、烟草、棉花、甘蔗、咖啡和茶叶,其中咖啡的种植面积居首位,占经济作物总种植面积的一半[43]:165。
老挝亦盛产热带水果,芒果年产量1万至2万吨,老挝人称之为“果中之王”;葡萄柚是老挝名产水果,年产量2至3万吨;木瓜为高产水果,年产量超过10万吨。此外,万象地区特产檀香;安息香则是老挝主要特产,产量占世界总量的70%,用于化工和医药原料,年产量达50余吨[43]:169-170。按照人均占有量计算,老挝为东南亚禽畜最多的国家之一,全国有150多万公顷天然牧场,民间畜禽养殖历史悠久,几乎每家每户都从事家畜和家禽饲养[43]:173。老挝林业资源丰富,森林面积达到1,400万至1,500万公顷,但木材蓄积量因森林砍伐等问题逐年减少。由于工业基础薄弱,老挝的林业资源开发程度并不高[43]:174。
工业
老挝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资金、人才条件皆较为欠缺。2015年,老挝工业产值在GDP中占比为27.7%[43]:176-177。老挝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为水力发电,依靠湄公河的水力,老挝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提出“将老挝建成东南亚蓄电池”的目标,大力发展水电产业,使之成为国际投资的主要部门。老挝的年总发电量在1985年仅有9.30亿千瓦时,到1995年亦仅有10.85亿千瓦时,但在水电站计划初步集中落实建成后,这一数字在2010年至2011年已经达到40亿千瓦时;到2015年,第七个五年计划结束后,老挝水力发电站的年发电量已经达到333.246亿千瓦时;2016年,老挝建成投产的水电站有42座,年发电量338亿千瓦时。老挝大部分电力用于出口,主要销往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其中泰国为老挝电力出口主要市场[43]:180-182。
社会
民族
老挝共有49个民族,分属老泰语族系、孟-高棉语族系、苗-瑶语族系、汉-藏语族系,统称为老挝民族,通用老挝语,海拔较高的地方较多通用克木语。居民多信奉上座部佛教。华裔约3万多人。
教育
老挝基础教育的现行学制是小学5年、初中3年、高中4年。老挝教育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2008-2012年统计数据表明识字率为72.7%。老挝教育目前面临着教学资料缺乏、教师数目不足等问题。居住在贫困地区的许多学童难以参加定期学习。唯老挝政府目前已加大在教育领域的投入,并已取得一定成效[112][113][114]。
交通

老挝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老挝的汽车大部分为自(前中华民国,现中国台湾省)、日本及韩国进口的二手车。
湄公河在老挝的下游河段有急流,不能通航,但境内河流众多,水路成为重要交通管道。
2008年7月4日老挝与泰国举行首次试通车仪式。列车从泰国廊开火车站出发,在泰老友谊大桥进行出入境检查,驶向离老挝首都万象9公里处的塔纳楞火车站,这条铁路在老挝境内仅长3.5公里,也是老挝的首条铁路。这条铁路于2009年3月5日正式通车。
饮食
老挝的饮食接近于泰国,老挝境内目前尚无一间如麦当劳、肯德基炸鸡或与其类似的连锁速食店,也无一家如家乐福之类的连锁卖场。
宗教
老挝宗教以佛教为主,八世纪由老听族比丘引进佛教,成为国教,现在老挝有寺院5,000座,僧人29,000人(有一部分是在寺院读书的沙弥),比丘尼4,500人。
老挝绝大多数人口信奉佛教,还有一些人信奉基督宗教。老松族、老听族主要信上座部佛教兼及老挝民间信仰,华人与越南人主要信汉传佛教。
老挝人民对佛教非常虔诚,几乎每个男子都要入寺庙出家当沙弥修行一阵子,至少几个星期才还俗,他们也时常布施僧人,认为是积德,老挝最重要的寺庙是塔銮寺,一度被视为大学。
注释
参考文献
- ^ 1.0 1.1 1.2 1.3 1.4 1.5 Lao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IA – The World Factbook. Cia.gov. Retrieved on 28 July 2018.
- ^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17 Revision. ESA.UN.org (custom data acquired via website).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 [10 September 2017].
- ^ Archived copy. [2016-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13).
- ^ 4.0 4.1 4.2 4.3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April 2018, Laos.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April 2018 [2018-04-28].
- ^ Gini Index. World Bank. [2011-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09).
- ^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and its components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8-11-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9-15).
- ^ ABOUT LAOS: GEOGRAPHY. Asia Pacific Parliamentary Forum. Government of Laos.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6).
- ^ Stuart-Fox, Martin. The Lao Kingdom of Lan Xang: Rise and Decline. White Lotus Press. 1998: 49. ISBN 974-8434-33-8.
- ^ Carine Hahn, Le Laos, Karthala, 1999, pp. 118-120.
- ^ Janssen, Peter. China train project runs roughshod over Laos. www.atimes.com. [2019-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4).
- ^ Laos approves Xayaburi 'mega' dam on Mekong. BBC News. 2012-11-05 [2019-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1).
- ^ GDP growth (annual %) | Data. [2017-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9).
- ^ Lao PDR [Overview]. World Bank. March 2018 [2018-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2).
- ^ Laos Securities Exchange to start trading. Ft.com. 2011-01-10 [2011-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14).
- ^ GDP per capita, PPP (current international $) | Data. data.worldbank.org. [2019-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0).
- ^ Briefing note for countries on the 2015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Laos (PDF). HDRO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Offic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5-12-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1-01).
- ^ 17.0 17.1 17.2 17.3 Lao 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 and the WTO.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2014-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2).
- ^ 18.0 18.1 18.2 18.3 老挝应该读“老抓”?. 新华网. 2015-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23).
- ^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1648页
- ^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1323页
- ^ Kislenko, Arne. Culture and customs of Laos. ABC-CLIO. 2009: 20 [2019-07-01]. ISBN 978-0-313-33977-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05).
- ^ Terwiel, Barend Jan. Ahom and the Study of Early Thai Society (PDF). Journal of the Siam Society (Siamese Heritage Trust). 1983,. JSS Vol. 71.0 (digital): image 4 [2013-03-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11-03).
khun : ruler of a fortified town and its surrounding villages, together called a mu'ang. In older sources the prefix ph'o ("father") is sometimes used as well.
- ^ Vickery, Michael. Piltdown3: Further Discussion of The Ram Khamhaeng Inscription (PDF). Journal of the Siam Society (Siam Heritage Trust). 1995,. JSS Vol. 83.0j (digital): image 11 [2013-08-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02-27).
Examples of the first are söaṅ, the name of Ram Khamhaeng's mother, and möaṅ. Khun Phasit said that these terms should in fact be read as /söŋ/ and /möŋ/....
- ^ Wyatt, D.K. Chapter 11: Contextual arguments for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Ram Khamhaeng inscription (PDF). (编) Chamberlain, J.R. The Ram Khamhaeng Controversy (PDF) . Bangkok: The Siam Society. 1991. Quoted text is found in image 7 [2013-06-13].
...Lord Sam Chon, the ruler of Müang Chot, came to attack Müang Tak....
- ^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汇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 外国历史(一) 第一版.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第535页。
- ^ Demeter, F; Shackelford, L. L.; Bacon, A. M.; Duringer, P; Westaway, K; Sayavongkhamdy, T; Braga, J; Sichanthongtip, P; Khamdalavong, P; Ponche, J. L.; Wang, H; Lundstrom, C; Patole-Edoumba, E; Karpoff, A. M. Anatomically modern human in Southeast Asia (Laos) by 46 k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2, 109 (36): 14375–80. PMC 3437904. PMID 22908291. doi:10.1073/pnas.1208104109.
- ^ White, J.C.; Lewis, H.; Bouasisengpaseuth, B.; Marwick, B.; Arrell, K.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in northern Laos: New contributions to Southeast Asian prehistory. Antiquity. 2009, 83 (319) [2019-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0).
- ^ Marwick, Ben; Bouasisengpaseuth, Bounheung. History and Practice of Archaeology in Laos. (编) Habu, Junko; Lape, Peter; Olsen, John. Handbook of East and Southeast Asian Archaeology. Springer. 2017.
- ^ 29.0 29.1 29.2 29.3 Maha Sila Viravond. HISTORY OF LAOS (PDF). Refugee Educators' Network. [2017-12-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5-09).
- ^ 30.0 30.1 30.2 30.3 30.4 M.L. Manich. HISTORY OF LAOS (includlng the hlstory of Lonnathai, Chiangmai) (PDF). Refugee Educators' Network. [2017-12-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5-17).
- ^ Tarling, Nichola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Volume One, Part On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2017-01-03]. ISBN 978-0-521-66369-4.
- ^ 32.00 32.01 32.02 32.03 32.04 32.05 32.06 32.07 32.08 32.09 32.10 32.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老挝国家概况. [2019-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2).
- ^ Kenneth R. Hal. Maritime Trade and State Development in Early Southeast Asi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5: 63. ISBN 978-0-8248-0843-3.
- ^ 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Asia's French Connection : George Coedes and the Coedes Collection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1-10-21.
- ^ Pittayaporn, Pittayawat (2014). Layers of Chinese Loanwords in Proto-Southwestern Tai as Evidence for the Dating of the Spread of Southwestern Tai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5-06-27.. MANUSYA: Journal of Humanities, Special Issue No 20: 47–64.
- ^ Coedès, George. Walter F. Vella, 编. The Indianized States of Southeast Asia. trans.Susan Brown Cowing.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68. ISBN 978-0-8248-0368-1.
- ^ Simms, Peter and Sanda (1999). The Kingdoms of Laos: Six Hundred Years of History. Curzon Press. ISBN 0-7007-1531-2. P. 71-73.
- ^ Stuart-Fox, Martin (1998). The Lao Kingdom of Lan Xang: Rise and Decline. White Lotus Press. ISBN 974-8434-33-8. P. 78.
- ^ 《越南史略》,337~339页
- ^ Carine Hahn, Le Laos, Karthala, 1999, pages 60-64
- ^ Carine Hahn, Le Laos, Karthala, 1999, pages 66-67
- ^ Chronologie du Lao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lio.
- ^ 43.00 43.01 43.02 43.03 43.04 43.05 43.06 43.07 43.08 43.09 43.10 43.11 43.12 43.13 43.14 43.15 43.16 43.17 43.18 43.19 43.20 43.21 43.22 43.23 43.24 43.25 43.26 43.27 方芸; 马树洪. 老挝. 列国志(新版) 2018年11月第2版.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年. ISBN 9787520131698.
- ^ Carine Hahn, Le Laos, Karthala, 1999, pages 69-72
- ^ Martin Stuart-Fox, A History of Lao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ISBN 05215972356, p. 30
- ^ Carine Hahn, Le Laos, Karthala, 1999, pages 72-76
- ^ Library of Congress Country Studies - Laos, Events in 1945. [2019-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2).
- ^ Jean Deuve, Guérilla au Laos, L'Harmattan, 1997 (1ere édtion en 1966, sous le nom de Michel Caply), p.226
- ^ Carine Hahn, Le Laos, Karthala, 1999, pages 88-89
- ^ Carine Hahn, Le Laos, Karthala, 1999, pages 118-120
- ^ Creak, Simon; Barney, Keith. Conceptualising Party-State Governance and Rule in Lao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 2018, 48: 693–716. doi:10.1080/00472336.2018.1494849.
- ^ Obermeyer, Ziad; Murray, Christopher J. L.; Gakidou, Emmanuela. Fifty years of violent war deaths from Vietnam to Bosnia: analysis of data from the world health survey programme. BMJ. 2008, 336 (7659): 1482–6 [2019-07-01]. PMC 2440905. PMID 18566045. doi:10.1136/bmj.a13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2). See Table 3.
- ^ Kiernan, Ben; Owen, Taylor. Making More Enemies than We Kill? Calculating U.S. Bomb Tonnages Dropped on Laos and Cambodia, and Weighing Their Implications. The Asia-Pacific Journal. 2015-04-26 [2016-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8).
- ^ Wright, Rebecca. 'My friends were afraid of me': What 80 million unexploded US bombs did to Laos. CNN. 2016-09-06 [2016-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7).
- ^ Disarmament. The United Nations Office at Geneva. United Nations. 2011-11-01 [2013-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1).
- ^ 美拨9千万美元 清除寮国未爆弹. 华视新闻. 2016-09-06 [2019-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5).
- ^ 57.0 57.1 57.2 57.3 格兰特·埃文斯; 郭继光等译. 老挝史. 东方出版中心. 2011年. ISBN 9787547303788.
- ^ Vang, Pobzeb. White Paper on Vietnamese Aggressions in Laos: 1954-1990 (PDF). Digital Repository,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24–25. 1990 [2018-04-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4-18).
- ^ 59.0 59.1 59.2 Stuart-Fox, Martin (1980). LAOS: The Vietnamese Connection. In Suryadinata, L (Ed.), Southeast Asian Affairs 1980.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ides, p. 191.
- ^ 60.0 60.1 60.2 Savada, Andrea M. (1995). Laos: a country stud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Library of Congress, p. 271. ISBN 0-8444-0832-8
- ^ Kingsbury, Damien (2016). Politics in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Authority, Democracy and Political Chang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aylor & Francis, p. 50. ISBN 978-1-317-49628-1
- ^ 62.0 62.1 Prayaga, M. (2005). Renovation in vietnam since 1988 a study in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chang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hD thesis). Sri Venkateswara University. Chapter IV: The Metamorphosed Foreign Relations, p. 154.
- ^ 陈瑞语. 建国以来老挝人民革命党对老挝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研究.广西民族大学, 2016.
- ^ 蔡文. 老挝的改革. 东南亚研究, 1988(3):49-54.
- ^ 65.0 65.1 65.2 65.3 Laos profile. BBC. 2018-01-09 [2019-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25).
- ^ 66.0 66.1 Nsc Lao Pdr. Nsc.gov.la.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23).
- ^ Fox-Stuart, Martin. 2001.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Laos. Second Edition. Asian/Oceanian Historical Dictionaries Series No. 35. Maryland: The Scarecrow Press.
- ^ Laos – Climate. Countrystudies.us. [2011-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0).
- ^ Laos travel guides. Indochinatrek.com. [2011-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10).
- ^ Lao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 Policy. United Nations Encyclopedia of the Nations. [2011-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03).
- ^ Energy & Environmen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1-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11).
- ^ 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on Agency (26 September 2012) "Laos' forests still falling to 'connected' business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U.S. furniture demand drives illegal logging in Laos. illegal-logging.info. [2011-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04).
- ^ CleanBiz.Asia News (31 July 2011) "Vietnam army accused of illegal timber trading in Laos" http://www.cleanbiz.asia/news/vietnam-army-accused-illegal-timber-trading-laos#.VKmlVKLZqSo[永久失效链接]
- ^ Radio Australia News (3 October 2012) "Laos failing to act on illegal logging, says environmental agenc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Buncombe, Andrew. Mekong ecology in the balance as Laos quietly begins work on dam. The Independent (London). 2011-04-20 [2011-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23).
- ^ Osborne, Milton. Mekong dam plans threatening the natural order. The Australian. 2011-06-29.
- ^ East Asia/Southeast Asia :: Laos — The World Factbook -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www.cia.gov. [2019-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29).
- ^ 79.0 79.1 79.2 79.3 79.4 79.5 79.6 79.7 79.8 蔡文枞.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宪法. 东南亚研究 6(1992):48-52.
- ^ 80.0 80.1 王璐瑶. 老挝人民革命党十大规划党和国家未来发展. 当代世界 3(2016):44-46.
- ^ 联合国人权专家敦促泰国停止强制遣返老挝赫蒙族人行动(1:54). 联合国电台. [2014-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9) (中文(简体)).
- ^ Andrew Burke; Justine Vaisutis. 老挝 Lonely Planet 旅行指南系列.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ISBN 9787108030160.
- ^ Unrepresented Nations and Peoples Organization. WGIP: Side event on the Hmong Lao, at the United Nations. [20 April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3).
- ^ 一个美国苗族家庭的历程:战后苗族漂泊的个案研究. 光明日报. [2014-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9) (中文(简体)).
- ^ CHAPTER I – CHARTER OF THE UNITED NATIONS AND STATUT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United Nations. [2015-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6).
- ^ 92.0 92.1 Carolyn L. Gates; Mya Than. ASEAN Enlargement: impacts and implications.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01. ISBN 978-981-230-081-2.
- ^ . 央广网. [2019-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0).
- ^ About the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2018-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8).
- ^ 中国同老挝的关系. 中国新闻网. [2019-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1).
- ^ 专访中国驻老挝大使关华兵:中老关系进入历史最好时期. 新华国际. 2013-09-21 [2019-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6).
- ^ United States and Lao PDR Unveil Comprehensive Partnership. U.S. Embassy in Laos. [2019-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1).
- ^ 维护越老特殊团结关系. 时代 - 越南友好组织联合会论坛. 越通社. [2019-09-01].
- ^ 越老关系是伟大友谊、特殊团结、全面合作的关系. 民族与山区画报. 越通社. [2019-09-01].
- ^ TSG. Học Viện Hải Quân Nha Trang - Ngôi nhà của các chiến sĩ. www.truongsongroup.com.vn. [2018-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3).
- ^ 101.0 101.1 ASEAN.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9 October 2018].
- ^ 老挝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联合早报. 2012-10-28.
- ^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April 2019. IMF.org.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12 April 2019].
- ^ Lowe, Sandra. Out of obscurity. www.atimes.com. 10 December 2016 [14 December 2016].
- ^ James Hookway. Laos Looks to Become a New Market Frontie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19-09-11].
- ^ Özden, Çaḡlar; Schiff, Maurice W.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mittances, and the brain drain. World Bank Publications. 2006. ISBN 978-0-8213-6372-0.
- ^ Fielding, Tony (2015). Asian Migrations: Social and Geographical Mobilities in Southeast, East, and Northeast Asia. Routledge, p. 77. ISBN 978-1-317-95208-4.
- ^ Ministry of Planning and Investment, 8th Five-Year Nation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Plan (2016-2020), June 2016, p. 86.
- ^ Laos: A Country Study:Rice. Library of Congress, Washington D.C. July 1994 [March 21, 2009].
- ^ Barclay, Adam and Shrestha, Samjhana (April–June 2006) "Genuinely Lao", Rice Today.
- ^ ***. ***. [2019-09-20].
- ^ At a glance: Lao 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 UNICEF. [2018-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30).
- ^ 老挝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18-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2).
- ^ education in LAO-PDR. [2018-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3).
外部链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