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帝国本文重定向自 德意志帝国
德意志帝国 Deutsches Kaiserreich | |||||||||||||||||||||||||
---|---|---|---|---|---|---|---|---|---|---|---|---|---|---|---|---|---|---|---|---|---|---|---|---|---|
1871年-1918年 | |||||||||||||||||||||||||
国歌:
| |||||||||||||||||||||||||
![]()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领土 | |||||||||||||||||||||||||
首都 | 柏林 | ||||||||||||||||||||||||
常用语言 | 官方 德语 | ||||||||||||||||||||||||
宗教 | 多数: 62% 新教(信义宗、归正宗、联合教会) | ||||||||||||||||||||||||
政府 | 联邦制君主立宪制 (至1918年10月) 联邦制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1918年10月至11月) | ||||||||||||||||||||||||
皇帝 | |||||||||||||||||||||||||
• 1871年-1888年 | 威廉一世 | ||||||||||||||||||||||||
• 1888年 | 腓特烈三世 | ||||||||||||||||||||||||
• 1888年-1918年 | 威廉二世 | ||||||||||||||||||||||||
宰相 | |||||||||||||||||||||||||
• 1871年-1890年 | 奥托·冯·俾斯麦(首任) | ||||||||||||||||||||||||
• 1918年 |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末任) | ||||||||||||||||||||||||
立法机构 | 帝国议会 | ||||||||||||||||||||||||
• 联邦议院 | 联邦议会 | ||||||||||||||||||||||||
历史时期 | 新帝国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 | ||||||||||||||||||||||||
• 统一 | 1871年1月18日 | ||||||||||||||||||||||||
• 立宪 | 1871年4月16日 | ||||||||||||||||||||||||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1914年7月28日 | ||||||||||||||||||||||||
• 德国革命 | 1918年11月3日 | ||||||||||||||||||||||||
• 停战协定 | 1918年11月11日 | ||||||||||||||||||||||||
1918年11月28日 | |||||||||||||||||||||||||
• 凡尔赛条约 | 1919年6月28日 | ||||||||||||||||||||||||
面积 | |||||||||||||||||||||||||
1910年 | 540,857.54平方公里 | ||||||||||||||||||||||||
人口 | |||||||||||||||||||||||||
• 1871年 | 40050790 | ||||||||||||||||||||||||
• 1890年 | 49428470 | ||||||||||||||||||||||||
• 1910年 | 64925993 | ||||||||||||||||||||||||
货币 | 邦联银元、南德意志金元、不来梅银元、汉堡马克、法国法郎 (至1873年共同使用) 黄金马克 (1873年-1914年) 纸马克 (1914年-1918年) | ||||||||||||||||||||||||
ISO 3166码 | DE | ||||||||||||||||||||||||
| |||||||||||||||||||||||||
今属于 | ![]() ![]() ![]() ![]() ![]() ![]() ![]() ![]() ![]() | ||||||||||||||||||||||||
德意志帝国(德语:Deutsches Kaiserreich),亦称德意志第二帝国,是指从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王国统一日耳曼地区到1918年11月9日霍亨索伦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为止的德国。其正式国号“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也是后来魏玛共和国和纳粹德国的正式国号。
德意志帝国由27个领地构成,其中普鲁士王国占帝国大部分地区并拥有最多人口。帝国成立后,普鲁士国王和首相兼任德国皇帝和首相,实行君主立宪制,设立上议院和下议院。帝国共经历三个皇帝,分别为威廉一世、腓特烈三世和威廉二世。威廉一世在任期间十分信任俾斯麦,几乎所有政务都由首相俾斯麦处理,因此又称为“俾斯麦时代”。俾斯麦时代最大的目的是防止法国一报普法战争之仇,他建立同盟体系,与俄奥两国结盟,孤立法国。他的对外政策十分成功,避免与列国发生冲突,但内政上,文化斗争与反社会主义两大政策未能达到预期目的。威廉一世逝世后,由腓特烈三世继位,但他仅在位99天即去世。威廉二世在位期间,一手摧毁俾斯麦体系,积极向外拓展殖民地,大幅修建海军船舰,并带领德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期间德国腹背受敌,但德国卓越的军事才能,成功迫使俄国退出战争,并占领其大片领土,在西部拖垮了法军,但因齐默尔曼电报事件引发美国参战,最终导致德国战败,威廉二世在德国签署投降书前退位并流亡荷兰,宣告德意志帝国覆灭。帝国覆亡后的德国建立共和政体,即魏玛共和国。一战结束后的德国被迫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割让给法国,欧本-马尔梅迪割让给比利时,但泽走廊割让给波兰,而德国也不许将军队部署在莱茵河以西的莱茵兰地区。
历史
德意志统一
1848年法兰克福国民议会后,德意志人民选择小德意志方案,排除奥地利建立一个统一的日耳曼民族国家。普鲁士威廉一世与以自由派为主的议会发生冲突,就军事预算有相当歧异,于是在1862年任命奥托·冯·俾斯麦为普鲁士首相,他认为德意志统一需要靠“铁血政策”,并把奥地利排除在外(小日耳曼),主张强行通过军事预算,由他主导普鲁士改革及建军政策[5]。普鲁士在首相奥托·冯·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于1864年普丹战争及1866年普奥战争获得胜利,并成立北德意志邦联。1870年普法战争打败法国,完成统一德意志的大业,并俘虏皇帝拿破仑三世。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巴黎凡尔赛宫镜厅正式登基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国建立[6]。
俾斯麦时期
文化斗争
文化斗争是指俾斯麦在1870年代对抗天主教会的行动,天主教徒成为“帝国公敌”。早在1870年,梵蒂冈第一届大公会议颁布《教宗无误论》,由于德国天主教徒当中存有不同意见,使国家首次卷入教会事务。天主教徒于1870年12月创立中央党,宗旨是保护天主教徒利益,可是俾斯麦认为它是保护帝国的敌人,党对教宗的支持使人们认为该党效忠于教宗而非国家。中央党在1871年大选获得63个席位,仅次于民族自由党[7]。此外,俾斯麦认为中央党会与信奉天主教的法国和奥地利形成一股反德国势力,加上天主教徒在1849年法兰克福议支持大德意志方案,且在普奥战争中支持奥地利。因此,俾斯麦发动一场“文化斗争”,以大大削弱天主教徒在德国的影响力[8][9]。
文化斗争主要在1871年至1876年间进行,俾斯麦透过一系列法律削弱天主教会的影响力。首先在1871年7月,俾斯斯废除了普鲁士的文化部天主教处。1872年3月颁布“学校监督法”,规定国家代替教会对学校的监督。1873年又通过一系列法案,统称为“五月法案”。主要措施控制神职人员的培训、任命和教会教育,禁止耶稣会在德国展开活动,拒绝服从这些法案的神职人员会被罢黜或拘捕[10]。1874年规定教会不能控制婚礼,婚姻事务由国家处理,人民须向相关部门登记才具有法律效力。1875年推出“粮仓法”,凡拒签声明支持政府立法行动的教士将不会得到政府的宗教津贴。最后是1875年6月的“修道院法”,除了疾病服务社团外,禁止任何形式的天主教仕团活动,并关闭所有修道院。许多抵制文化斗争的神职人员遭监禁或驱逐出境。然而文化斗争不但未能达致预期目的,反而使中央党势力越来越大,天主教徒充满凝聚力,得到选民的支持。1874年大选中,中央党在帝国议会席位上升一倍。由于这样的反效果,加上俾斯麦害怕社会民主党与中央党结盟,以及教宗庇护九世在1878年逝世,新教宗利奥十三世表示愿意和解,迫使俾斯麦放弃与天主教徒的敌视,渐渐废除相关法令,并改为与中央党合作,文化斗争终告失败[8][11][12]。
社会党人法
统一后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势力日渐增强,虽然它的人数尚少,可是俾斯麦越来越视它为心腹大患,认为社会民主党是“帝国的敌人”之一。他们批评德国的内外政策,为广大的工人们争取较好的生活,因此渐渐成为德国最有影响力的政党之一。1878年5月,德皇威廉一世遭到刺杀攻击,事件中无人受伤,俾斯麦以此为借口向帝国议会提出一项《社会党人法》。不久威廉一世再次遭到暗杀,伤势严重[11]。10月国会通过社会党人法。社会党人法又称反社会主义非常法,内容是禁止社会主义者的一切集会、组织、结社以及各种报刊,也不得接受任何募款捐助,不过国会拒绝立法禁止社会民主党参选国会议员,使社会主义者在国会仍有一定影响力。社会党人法每三年重新通过一次,直至1890年俾斯麦下台[13]。
俾斯麦这政策的结果与文化斗争一样,法案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助长社会民主党的势力[14]。1870年代的经济萧条,使德国贫富悬殊恶化,不仅引起社会主义者的关注,同样唤起许多德国社会不同成员的关注,社会民主党势力越来越大,俾斯麦为了压制这些劳工阶级的政治活动,便透过各种福利措施收买他们。因此在反社会主义的同时,俾斯麦实际上推行一些保障市民权益的社会主义法,包括1883年的《疾病保险法》、1884年的《意外灾难保险法》和1889年的《老年和残废保险法》。纵使这些法案使德国成为世界首个具备完善社会保障的国家[15],但成效甚低,无法弥补俾斯麦与工人之间的裂痕。1890年国会拒绝通过社会党人法,皇帝威廉二世解除俾斯麦的首相职务,俾斯麦下台,反社会主义结束[13]。
德意志化
德意志大一统政策的一大影响便是帝国境内非德意志语言在学校、学术和社会生活中的去除。这一旨在促使非德意志人“德意志化”的政策常常导致抵抗和反作用,尤其是在波兰裔群体中。德意志化政策主要针对生活在普鲁士从瓜分波兰获得土地上居住在的波兰裔群体[16]。例如在波兰裔人口占多数的波森省,德国当局出台了一系列反波主义的政策和法律,而这并没有起到非常显著的作用,德语人口反而从1871年的42.8%下降到1905年的38.1%[17]。
反犹主义
在此期间,反犹主义在德国很普遍。在拿破仑的法令结束了德国的犹太人聚居区之前,反犹主义是出于宗教动机,但到了19世纪,德意志民族主义成为了主要动因。 在大众心目中,犹太人成为了资本主义和财富的象征。但另一方面,宪法和法律制度保护了帝国境内犹太人作为德国公民的权利。一些反犹政党曾经建立,但很快瓦解了。
三帝之年
1888年3月9日,威廉一世在他91岁生日不久后去世,他的儿子腓特烈三世成为新皇帝。腓特烈是自由主义者以及英国宪法的仰慕者,他与英国的联系因与维多利亚女王的长女维多利亚公主的婚姻而得到进一步加强。许多人希望腓特烈的登基将导致帝国的自由化,并增加议会对政治进程的影响。6月8日,高度保守的普鲁士内政部长罗伯特·冯·普特卡默被免职,这标志着预期改革的方向,并且对俾斯麦的政府造成了打击。[18]
然而,到腓特烈就职时,他已发展出无法治愈的喉癌,该癌于1887年被诊断出,他于1888年6月15日,统治的第99天去世。他的儿子威廉二世随后登基皇帝,德国的自由化政策也陷入停滞。
威廉二世时期
俾斯麦辞职
“三帝之年”中,皇帝威廉一世和腓特烈三世相继去世,29岁的威廉二世继承皇位。威廉二世年轻,个性傲慢、专横。他无法接受被俾斯麦控制,希望能亲自参与政事,有一番作为[19]。年轻德皇与年老首相意见相左,1889年5月鲁尔工业区的罢工事件后,威廉二世要求帝国议会制定完善的劳动保障法案,与俾斯麦的反社会主义背道而驰。1890年选举中社会民主党人势力急升,俾斯麦要求改更宪法,被德皇拒绝,最终在1890年3月18日俾斯麦向威廉二世请辞,结束俾斯麦时代[20]。
随着俾斯麦的离开,威廉二世成为德国的主要统治者。 与他的祖父威廉一世不同,威廉二世不乐意将政府事务交给总理,他希望得到充分的信息并积极参与德国的统治,而不是一个作为装饰性的领袖存在。威廉二世还授命政治家瓦尔特·拉特瑙指导他进行欧洲经济学以及工业和金融的研究。
有许多学者认为,俾斯麦的外交政策“对于鲁莽的皇帝来说太过稳重了”[21]。威廉因其对外交政策的主动立场和战略失误(例如丹吉尔危机)而在国际上声名狼藉,这使德意志帝国陷入日益孤立的政治局面,并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内政外交
威廉二世在位期间共更换七位首相。俾斯麦下台后,新政府当务之急是俾斯麦遗留下来的社会主义问题,并制定一系列法案试图弥补工人与国家的关系,但成效不大。列奥·冯·卡普里维伯爵继任为首相,他采用温和手段,推展德国与欧洲各国签订贸易条约,为工人提供就业机会,并降低德国进口关税。他的做法使工人生活水平得以改善,面包价格下降,但引起利益受损的大地主的强烈抗议,失去支持的他在1894年10月20日辞职[22]。接任的霍恩洛厄-希灵斯菲斯特对社会问题不了解,企图限制人民的结社权,但被国会退回。霍恩洛厄-希灵斯菲斯特在1900年退休,接任的伯恩哈德·冯·比洛为平衡工业和农业的利益,于是恢复一些商业条约,以及提高一些关税。比洛在1908年犯了一件错事而在1909年辞职,当时英国《每日电讯报》采访威廉二世时,威廉二世无意间说了一些有损与英国外交关系的谈话,每日电讯报访问员把稿交给宰相过目却没被察觉,到公开时才发现,比洛只告诉德皇以后说话小心一点。接任的特奥巴登·冯·贝特曼-霍尔维格富有和平理想,欲裁减军备,主张和平方法解决问题,亦曾尝试进行政治改革,但都失败而回。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德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德国经济陷入萧条,战事的拖延及高的死伤人数使人民厌倦战争,男丁被征召,国内士气低落,自1915年起德国国内开始出现粮食暴动,1917年还出现大规模罢工行动。同年霍尔维格政府被麦可利斯政府取代,事实上麦可利斯的首相一职被架空,由军事首长兴登堡及埃里希·鲁登道夫领导,实行军事独裁[23]。同年右翼的德意志祖国党成立,一心一意支持军方领导政府,不少民族主义者认为战争的持续是因为犹太人还未从战争中赚取足够利润,反犹太主义死灰复燃。不久新首相冯·黑德林上台,之后不久马克斯·冯·巴登被任命为首相,此时德国战败已成事实,军事首长把政权交还给巴登的文人政府。此举做法目的是防止联军提出苛刻的和谈条件,及防止国内动荡不安扩大。新政府进行宪政改革,包括各部门向国会负责、文人控制军队、废制普鲁士三级选举等。此外,国内普遍要求威廉二世退位,但他拒绝[24]。
这些宪政改革是十分有限,不能满足人心,1918年10月威廉港水兵叛变,不肯接受上级命令把舰队驶出威廉港执行一项攻英任务[25]。此兵变触使全国爆发大规模叛变,局势急转直下,首相在11月9日辞职,新首相弗里德里希·艾伯特上任,当天下午德国社民党人菲利普·谢德曼在国会大楼宣布共和国成立,威廉二世在晚间出走到荷兰,德意志帝国灭亡。11月10日,人民代表委员会接管政府事务。11月11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威廉二世的退位未使德国国内恢复秩序,此残局交给魏玛共和国政府处理[26]。
政治体制
1871年4月16日颁布的帝国宪法,是按普鲁士宪法基础而成的,加入有关帝国的新内容,它明确规定德意志帝国是联邦制国家,由22个州、3个自由市和1个直辖区组成。各州把军事、外交、海关立法、银行立法、间接税、刑法等权力交给帝国政府,只保留教育、卫生和地方行政等权力,同时保留自己的君主政府和议会。帝国宪法规定普鲁士王国的国王就是德国的皇帝,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能任免帝国各级官吏。普鲁士王国的首相是德国的首相,由皇帝任免,向皇帝负责[27]。
德意志帝国的立法机构由两部分组成,联邦议会(德语:Bundesrat,类似下议院,由个州代表组成)和帝国议会(德语:Reichstag,类似上议院)。联邦议会由各州君主任命代表而组成,主席由宰相担任,设58席,普鲁士占17席、巴伐利亚占6席、萨克森占4席、符腾堡占4席,只需14票便可否决宪法修正议案,因此普鲁士在联邦议会有很大影响力。帝国议会议员通过秘密选举产生,选民为帝国居民中年满25岁的成年男性公民,设382名国会议员,1873年起增至397名[28]。帝国议会所通过的一切决议须得联邦议会同意后来能生效,以限制帝国议会的权力,因此实际功能并不大。
政区
帝国本土
在德国统一之前,德意志地区分成39个独立的州国。这些州国包括王国、大公国、公国、亲王国、自由汉萨城市和帝国直辖领。普鲁士是众多构成帝国的州国中面积最大的,领土占整个帝国的六成。
这些州国中的其中数个在神圣罗马帝国崩溃之后得到独立主权。其余的州国都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之后得到独立主权。这些州国的领土可能不是一块连续的领土,可能会分成数个部分分部在德意志地区各地。这种现象是因为透过家族分支瓜分领地,或者是透过征购而获得的。
王国(Königreiche) | |
普鲁士(Preußen) | 柏林(Berlin) |
巴伐利亚(Bayern) | 慕尼黑(München) |
符腾堡(Württemberg) | 斯图加特(Stuttgart) |
萨克森(Sachsen) | 德累斯顿(Dresden) |
大公国(Großherzogtümer) | |
巴登(Baden) | 卡尔斯鲁厄(Karlsruhe) |
黑森(Hessen) | 达姆施塔特(Darmstadt) |
梅克伦堡-什未林(Mecklenburg-Schwerin) | 什未林(Schwerin) |
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Mecklenburg-Strelitz) | 新施特雷利茨(Neustrelitz) |
奥尔登堡(Oldenburg) | 欧登堡(Oldenburg (Oldb)) |
萨克森-魏玛-爱森纳赫(Sachsen-Weimar-Eisenach) | 魏玛(Weimar) |
公国(Herzogtümer) | |
安哈尔特(Anhalt) | 德绍(Braunschweig) |
不伦瑞克(Braunschweig) | 不伦瑞克(Braunschweig) |
萨克森-阿尔滕堡(Sachsen-Altenburg) | 阿尔滕堡(Altenburg) |
萨克森-科堡-哥达(Sachsen-Coburg und Gotha) | 科堡/哥达(Coburg/Gotha) |
萨克森-迈宁根(Sachsen-Meiningen) | 迈宁根(Meiningen) |
亲王国(Fürstentümer) | |
利珀(Lippe) | 代特莫尔德(Detmold) |
罗伊斯-格赖茨 (长系)(Reuß-Greiz) | 格赖茨(Greiz) |
罗伊斯幼系(Reuß jüngerer Linie) | 格拉(Gera) |
绍姆堡-利珀(Schaumburg-Lippe) | 比克堡(Bückeburg) |
施瓦茨堡-鲁多尔施塔特(Schwarzburg-Rudolstadt) | 鲁多尔施塔特(Rudolstadt) |
施瓦茨堡-松德斯豪森(Schwarzburg-Sondershausen) | 松德斯豪森(Sondershausen) |
瓦尔德克和皮尔蒙特(Waldeck-Pyrmont) | 阿罗尔森(Arolsen) |
汉萨自由市(Freie Hansestädte) | |
不来梅(Bremen) | 不来梅(Bremen) |
汉堡(Hamburg) | 汉堡(Hamburg) |
吕贝克(Lübeck) | 吕贝克(Lübeck) |
帝国直辖领(Reichsland) | |
阿尔萨斯-洛林(Elsass-Lothringen) | 斯特拉斯堡(Straßburg) |
海外属地
太平洋(Pazifik) |
![]() |
![]() |
非洲(Afrika) |
![]() |
![]() |
![]() |
德属索马里(Deutsch-Somaliküste) |
中国(China) |
![]() |
天津德租界(Tientsin) |
汉口德租界(Hankow) |
山东势力范围 (Shantung) |
黄河流域势力范围 |
经济
德国的工业化起步较晚,十九世纪中期的英国已工厂林立,但德国仍以务农为主,1852年期间约50%人从事农业生产。早在1834年德意志地区已组成关税同盟,以消除各州之间的关税,促进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加上普法战争后得到50亿法郎赔款,在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进行工业革命,经济突飞猛进,乡村人民涌入城市,提供了大量劳力,成为工业生产的劳动者,人民由手工无产阶级变为工厂无产阶级。1882年德国工业人口占总劳动人口的40%,鲁尔区更成为德国的工业中心,到了1914年德国农业人口降至总人口的三分之一[29]。德国的工业生产集中在鲁尔区、柏林、中部和西南德国地区,主导了德国经济发展。到了19世纪末,纺织品和钢铁工业成为德国龙头工业,接着是化学和电气工业[30]。纵使务农人口减少,但农业技术改良使农产量得以提升[31]。1873年俾斯麦创立帝国铁路局,负责国家的铁路事务,迅速扩建帝国铁路网,1865年铁路总长度只有14,690公里,1875年已达27,960公里,1913年更达63,378公里,大大减低了产品运费和运输时间。德国的钢产量亦大为提升,由1870年的140万吨,去到1913年已超过1,000万吨,煤产量由1843年的310吨,到了1871年增加至3,400万吨,蒸汽机数量亦由1841年的40架增至1870年的5,000多架[32]。工商业发展讯速促使金融业的发达,德国各州相继成立银行,政府亦统一了货币,设立帝国银行,制定完善的商业法,帝国也得以借此汇集大量资本。在经济高速发展达到顶峰时,1873年的大萧条使德国经济发展减缓,失业率上升,工人把经济危机归咎在犹太人身上[33]。德国在1879年改行保护关税政策,以保护国内工农业,而德国经济要直到1895年至1913年才恢复,此时期德国出现了新的工业,如化学工业、电子工业。然而俾斯麦的保护关税政策到了19世纪末已失去成效,不但使国内物价高涨,还造成外国的报复性攻击,使德国工业产品外销不理想,在卡普里维时期才调整此政策[34]。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最后20年,德国经济发展繁荣[3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不久,德国欲以速战速决方式击败法俄两国。可是战事持续,德国没有作打长期战争的准备,加上德国依赖从俄国和美洲进口的粮食,英国的封锁使许多粮食无法进口至德国,改为向荷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购买,导致粮食短缺的出现。1916年至1917年情况更为严重,面包极度短缺,政府需要实施面包配额管制,不少人营养不良并患上相关疾病[35]。不单粮食出现短缺,军需品也一样,工厂人手不足,唯有靠女性填补,1918年妇女在工厂就业人数高达230万,较1913年的160万高出许多。
社会
法律
1871年的德国有4,100万人,到了1914年已增长至6,770万人,人口在43年内增加了四分之三,相反邻国法国只从3,600万增至4,000万人。大批年轻人离开乡村到城市寻找机遇,德国的大城市迅速扩大,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早期大多数工人居住和工作环境都很恶劣,工人工资较低,缺乏保障,住屋与公共设施未能配合人口涌入的需要,许多工人为节省开支,往往与数人合租一间住房。城镇卫生不良,卫生设施较原始。城市的迅速工业化,对旧地主产生极大影响,这些容克地主以三级制支配普鲁士的政治,但他们的势力随着工业化而式微[36]。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政府于是在1883年推出疾病保险法、1884年的意外灾难保险法和1889年的老年和残废保险法、1911年的职员保险法,使德国成为一个拥有优良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此外政府又大力兴建房屋,缩短工人的工作时间,1878年立法规定妇女及儿童不得从事对有害身体的工作,14至16岁的青少年每天工作不得超过10时[30]。
平权
德国国内男女不平等现象甚为普遍,妇女是没有投票权的二等公民、法律对妇女的歧视、同工不同酬、受教育权利、甚至在1908年帝国结社法通过前妇女是没有参与政治权利,包括工会和政党。战前避孕方法极不普及,故每家庭都有4至5名子女,加上死亡率渐渐下降,导致人口急增。德国出现了妇女运动,争取教育和就业平等。资产阶级妇女并对只局限在家庭领域的生活并不满足,由于她们的女儿在完成学业与结婚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期,因此希望寻求更多教育和就业机会。1865年成立的德国妇女会和莱特会(Lette-Verein)便在帝国成立初期积极争取这些要求。他们的努力在20世纪初渐见成效,尽管受到德国各州男性的反对,女性终于能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37]。
教育
相比欧洲其它国家,德国的教育制度可以说是相当进步。19世纪初多数邦通过立法,规定国民须接受小学义务教育。1871年,普鲁士就有33000所初级学校,在学学童约400万人,1911年增至39000所,学生高达650万人。因此德国民众识字率甚高,直到十九世纪末,每1000名德国人中,无法读写的文盲不到5人。学校向学生灌输忠君爱国、纪律、苦干的观念,众多课目中历史科最为重视,学童须熟习德国历史。然而只有少数人能在完成小学后继续接受教育,只有关系良好的富家子弟才能升读中学和大学。1871年的德国共有13,000名大学生,这数字在1885年上升至27,000人,而大学亦不鼓励大学生以批评眼光判断时事[38][39]。普鲁士女学生能参加1908年的高中毕业考试。在一战前,约有4,000名女性接受高等教育[40]。
城市化
1900年代,随着科技发展,一方面带来了不少问题,例如了水、空气和土地污染问题,但另一方面亦造就了不少便民设施,不但政府提供供水、电力和煤气服务,私人企业亦拓展这些服务,以及修建有轨电车改善城市交通网络。大都市出现了地铁,街道上亦出现了汽车。
语言
大约92%的人口以德语作为第一语言。唯一数量明显的的少数族裔语言(5.4%)是波兰语。
非德语(0.5%),例如丹麦语,荷兰语和弗里斯兰语,位于帝国的北部和西北部,靠近丹麦,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的边界。低德语在整个德国北部都被使用,尽管在语言上与高德语的区别等同于与荷兰语和英语的区别,但被归为“德语”的范畴。丹麦语和弗里斯兰语主要在普鲁士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北部使用,而荷兰语在普鲁士的西部边界地区(汉诺威、威斯特伐利亚和莱茵省)使用。 波兰语和其他西斯拉夫语言(6.28%)主要在东部使用。 少数(0.5%)会讲法语,其中绝大多数在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法语人口占此地总人口的11.6%。
人口统计
语言 | 人数 | 比例 |
---|---|---|
德语[42] | 51,883,131 | 92.05 |
德语和其他外语 | 252,918 | 0.45 |
波兰语 | 3,086,489 | 5.48 |
法语 | 211,679 | 0.38 |
马苏里亚语 | 142,049 | 0.25 |
丹麦语 | 141,061 | 0.25 |
立陶宛语 | 106,305 | 0.19 |
卡舒比语 | 100,213 | 0.18 |
索布语 | 93,032 | 0.16 |
荷兰语 | 80,361 | 0.14 |
意大利语 | 65,930 | 0.12 |
摩拉维亚语 | 64,382 | 0.11 |
捷克语 | 43,016 | 0.08 |
弗里斯兰语 | 20,677 | 0.04 |
英语 | 20,217 | 0.04 |
俄语 | 9,617 | 0.02 |
瑞典语 | 8,998 | 0.02 |
匈牙利语 | 8,158 | 0.01 |
西班牙语 | 2,059 | 0.00 |
葡萄牙语 | 479 | 0.00 |
其他外语 | 14,535 | 0.03 |
帝国公民 | 56,367,187 | 100 |
语言地图
宗教
总的来说,德意志帝国的宗教人口统计几乎不变。仍然是几乎完全是天主教的区域(下巴伐利亚和上巴伐利亚,威斯特法伦,上西里西亚等)和几乎完全是新教的区域(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波美拉尼亚,萨克森等)。宗教偏见,特别是对混合婚姻的偏见,仍然很普遍。然而通过内部的移民,宗教交融逐渐地变得越来越普遍。在东部地区,宗教和种族紧密联系,“新教徒=德语,天主教徒=波兰语”这一等式成为社会的共识。在西部,鲁尔和威斯特伐利亚受移民影响的发达地区地区以及一些大城市,宗教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天主教逐渐被新教影响、代替。
德国的宗教对政治产生了非常大影响。在天主教地区,中央党有很多选民。另一方面,社会民主党和自由工会在鲁尔的天主教地区几乎得不到任何选票。随着德意志帝国最后几十年的世俗化,这种情况开始改变。
面积 | 新教 | 天主教 | 其他基督教 | 犹太教 | 其他 | |||||
---|---|---|---|---|---|---|---|---|---|---|
数量 | % | 数量 | % | 数量 | % | 数量 | % | 数量 | % | |
普鲁士 | 17,633,279 | 64,64 | 9,206,283 | 33,75 | 52,225 | 0,19 | 363,790 | 1.33 | 23,534 | 0.09 |
巴伐利亚 | 1,477,952 | 27,97 | 3,748,253 | 70,93 | 5,017 | 0,09 | 53,526 | 1.01 | 30 | 0.00 |
萨克森 | 2,886,806 | 97,11 | 74,333 | 2,50 | 4,809 | 0,16 | 6,518 | 0.22 | 339 | 0.01 |
符腾堡 | 1,364,580 | 69,23 | 590,290 | 29,95 | 2,817 | 0,14 | 13,331 | 0.68 | 100 | 0.01 |
巴登 | 547,461 | 34,86 | 993,109 | 63,25 | 2,280 | 0,15 | 27,278 | 1.74 | 126 | 0.01 |
阿尔萨斯-洛林 | 305,315 | 19,49 | 1,218,513 | 77,78 | 3,053 | 0,19 | 39,278 | 2.51 | 511 | 0.03 |
德意志帝国 | 28,331,152 | 62.63 | 16,232,651 | 35,89 | 78,031 | 0,17 | 561,612 | 1.24 | 30,615 | 0.07 |
在帝国的海外殖民地,数百万的人口信仰当地宗教,同时,大约两百万的穆斯林在德国统治下的东非生活[43]。
科学文化
科技
在存在的47年中,德意志帝国迅速完成了工业化,并成长为欧陆首屈一指的工业、技术巨头,德国在一战前获得的诺贝尔科学奖比任何其他国家都要多。在1901年至1918年之间,德国人获得了四项诺贝尔医学奖,六项物理奖,七项化学奖和三项文学奖。卡尔·博施改进了氨气合成方法,使他取得了1931年诺贝尔化学奖。戈特利布·戴姆勒和卡尔·本茨在1885年制造了第一台汽车。维尔纳·冯·西门子的电气技术被后世广泛采用,并制造了海底电缆。鲁道夫·狄塞尔发明了柴油。奥托·李林塔尔是首位能够重复成功完成滑翔飞行的人,促使了飞机的发明。威廉·伦琴发现了X射线,使他成为首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44]。
思想
德意志帝国时间产少不少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思想、文化、科学等人物。卡尔·马克思提出了社会主义学说,无产阶级革命。亚瑟·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对作出了描述。弗里德里希·尼采的哲学思想攻击人们自满于呆板、浅薄和庸俗的生活。托马斯·曼的小说《布登勃洛克家族》记录了德国北方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几代人的锐变,描绘了1835年至1870年代间德国经济与社会的变化。浪漫派音乐大师理查德·瓦格纳的音乐剧主要以中世纪作题材,探究社会中的深层紧张关系[45]。此时期的绘画已脱离浪漫派,进入写实的风格,代表者有威廉·莱布尔,擅长描画农民的生活和绘制肖像画,代表画作有《三位在教堂的妇女》等[46]。
日常娱乐和大众文化方面,亦呈现多元化特征。19世纪末,年青一代兴起了候鸟运动,侯鸟成员穿着宽身、舒适的休闲服装出到田野乡间远足、宿营等,希望能脱离社会的束缚,过着一种贴近自然身活的方式。这团体对现代政治和教育制度作出批评,有民族主义、反物质主义和反犹太主义的倾向。此外,人民相信实证主义,相信科学法则和进步的必然性。博物馆和画廊纷纷成立,不同的纪念碑亦在各城市建立,用以显示日耳曼民族的历史[45]。人民在经济和公共生活上产生自我意识,成为了“城市的主人”。各种社交俱乐部和政治组织的出现,主导了公共生活、公民道德和价值观念[37]。
徽章
皇帝
序列 | 肖像 | 名称 | 所属王朝 | 开始日期 | 结束日期 | 备注 |
---|---|---|---|---|---|---|
55 | ![]() |
威廉一世,德意志皇帝 Wilhelm I, Deutscher Kaiser |
![]() 霍亨索伦王朝 |
1871年1月18日
登基 |
1888年3月9日
逝世 |
1871年1月1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镜厅登基为德意志皇帝 |
56 | ![]() |
腓特烈三世,德意志皇帝 Friedrich III, Deutscher Kaiser |
![]() 霍亨索伦王朝 |
1888年3月9日
登基 |
1888年6月15日
逝世 |
德意志皇帝兼普鲁士国王 |
57 | ![]() |
威廉二世,德意志皇帝 Wilhelm II, Deutscher Kaiser |
![]() 霍亨索伦王朝 |
1888年6月15日
登基 |
1918年11月9日
退位 |
德意志皇帝兼普鲁士国王 |
军事
德国军队在1870年只有40万人左右,到了1911年增加至864,000人。国家实行征兵制,全国男子都须要服役,期间不断灌输国家观念,接受纪律训练和意识形态的统一。军官大多是来自贵族阶级,1860年有65%军官来自贵族家庭,可是这比例不断下降,到1913年只有30%[47]。
1890年代,德国出现了沙文主义团体,其中势力中最的是泛德意志协会,宣扬日耳曼种族优越论,提出夺取英、法等国殖民地,再吞并欧美小国,以建立世界性的大日耳曼帝国,对当时的德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1887年,通过了军事法案,同意增加军费。1898年德国海军联盟成立,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被任命为国家海军部秘书长,他倡议建造大型舰队,并通过了第一个海军扩建法案,在1904年前建造19艘战舰、8艘装甲舰和42艘巡洋舰[48]。1900年通过第二个海军法案,建造更多的船舰,并使德国海军实力仅次于英国。德国扩建海军引起了英国关注,两国展开了军备竞赛。1906年英国第一艘无畏舰下水后,使德国大为紧张,当时基尔运河和威廉港的设备并不足以建造和容纳此庞然大物[49]。
1891年,德军总参谋长施里芬开始调整对俄法的作战计划,以速战速决为原则,先在六星期内击败法国,然后目标转向动员速度较慢的俄国,并在4个月内将其击败。此计划最终在1905年完成,这便是著名的“施里芬计划”[50]。为了准备战争,德国军费开支不断增加,1879年只有4.28亿马克,到1913年已超过20亿马克,军队人数从1874年的40万增加至战前的75万,390艘船舰,海员达8万人。同时,威廉二世亦积极对外扩张,甚至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中派出“豹”号战舰驶至摩洛哥,以示抗议。三国协约的组成,宣示了对立的军事集团形成,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线,德国介入战争,实行施里芬计划,向法俄宣战。战事的拖延使双方死伤惨重,1917年齐默尔曼电报事件,威廉二世建议墨西哥与德国结盟攻打美国,促使美国加入战争。纵使俄国因十月革命而退出战争,签订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使德国能专心在西线作战,但德国战败的命运已无法改变,山穷水绝。随着保加利亚和奥匈帝国先后投降,德国最终在1918年11月11日投降[51]。
外交
欧陆政策
俾斯麦知道德国刚刚建国,位于欧洲中央,四面均是强敌,加上德国的建立改变了欧洲势力均衡的状况,使列强感到不安。因此,他任内采用大陆政策,宣称德国是“满足的帝国”,以安抚列强。他煽动英、俄两国互相对抗、与奥结盟、阻止俄国扩张和孤立法国,目的是巩固德意志帝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1873年,德、俄、奥结成三皇同盟,是一个很模糊的军事盟约,三国之间存在利益矛盾,所以三皇同盟并不是一个稳定的同盟。俾斯麦原以为法国需要一段很长时间,才能在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中恢复元气,可是1873年提前付清了50亿法郎赔款,迫使德军撤出法国。俾斯麦不愿意法国重新强大起来,在1874年借口法国图谋报复,在边境集结军队,引发战争危机。俾斯麦相信三皇同盟刚刚建立,俄国不会反对德国对法国的行动,但俄国不希望德国过分强大,而法国又是一个能有效牵制德国的国家,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批评俾斯麦的行动,表示俄国不会视而不见,俾斯麦只好放弃行动[52]。
1878年俾斯麦主持召开柏林会议,它对德国而言不仅是一个修订圣斯特法诺条约的会议,而是一个显示德国实力的会议。会议中,德国极力讨好英国和奥国,而俄国原有的利益在会议几乎完全失去,使德俄关系恶化,三皇同盟已名存实亡。到了1879年10月,德奥结成同盟,条约规定缔约国一方受到俄国攻击,另一方应加入战争;意大利因为与法国争夺突尼斯而在1882年加入该盟约,组成三国同盟。1879年德国实行贸易保护政策,限制俄国粮食入口,到了八十年代,德俄关系基本上无法维持,这时法国主动出击,1887年提出法俄结盟,1888年提供5亿法朗帮助俄国解决财政困难,1889年又提供19亿给俄国。俾斯麦为了维持德俄关系,在1887年签定再保险条约[53],规约缔约国一方受攻击时,另一方须保持中立,可是在1890年威廉二世拒绝与俄国续约[54],俄国转为加入英法阵营[55]。
俾斯麦宣称德国是一个满足的帝国,因此建国早年并没有向外建立殖民地,以免与列强发生摩擦,所以德国的殖民帝国起步较晚。1882年12月6日在法兰克福成立“德意志殖民事业协会”(Deutscher Kolonialverein),1884年在柏林成立“德意志移民团体”(Gesellschaft für deutsche Kolonisation),这两个组织在1887年合并。1884年德国在纳米比亚、多哥和喀麦隆建立了殖民地,1890年在坦噶尼喀建立殖民地[56]。
世界政策
殖民扩张
威廉二世推行的世界政策,德国要寻找“太阳下的位置”[57],藉以建立一个殖民帝国,作风与俾斯麦的大陆政策完全不同。世界政策即是建立强大的军队和殖民帝国,与列强发生冲突是无可避免的,导致与英国关系恶化。1890年7月英德签定黑尔戈兰-桑给巴尔条约,德国承认桑给巴尔是英国殖民地,英国则把黑尔戈兰岛让给德国,解决了英德殖民地之争的问题,暂时改善两国关系。这条约使俄国把靠向法国,因为英俄两国在远东的殖民地竞争非常激烈,两国并在1892年订立法俄同盟,使俾斯麦的孤立法国的努力毁于一旦[58]。威廉二世早在19世纪末积极扩军,尤其是海军,介入外国殖民地事务,引起了英国的关注。1895英国进攻德兰士瓦,威廉二世作出抗议,最后英国行动失败,威廉二世祝贺德兰士瓦,结果英国派舰艇到北海和英吉利海峡示威。
由于俾斯麦时期并没有向积极外扩张其殖民地,因此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已大大落后于列强。威廉二世掌政时便加快殖民帝国步伐,1897年德国占领中国山东半岛。1898年英德签定秘密协定,瓜分葡属非洲,以防德国干预即将进行的第二次波耳战争,而德国亦答应不再支持波耳人。1899年乘美西战争的机会,出资购买关岛、加罗林群岛和帕劳。然而当时德国的殖民地面积远远不及英法两国,而且多是资源贫乏的土地,威廉二世不甘这些收获,便与英法两国直接竞争。德国决定建造一支仅次于英国的舰队,这无疑会引起英国的不满,威胁英国的海上霸权,使英德关系恶化[59]。
1902年6月,德、奥、意延长了三国同盟,然而数个月后意大利私自与法国达成秘密协议,意大利承认在法国在摩洛哥的利益,三国同盟变得不可靠。1903年得到巴格达铁路建筑权后,推出一项横跨欧亚的铁路计划,连接柏林和巴格达,中途经君士坦丁堡,以把德国势力渗入奥斯曼帝国。英国提出要德国把连接波斯湾沿岸铁路最后一段建筑权让给英国,但德国拒绝。于是英印总督在英军舰队护航下,在波斯湾进行一次示威性航行,使英德关系越来越紧张。
1905年在摩洛哥与法国发生争执,引发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威廉二世出访摩洛哥并表示会保护摩洛哥的独立及其领土的完整。1906年,德法两国在西班牙阿尔赫西拉斯召开会议,商讨解决摩洛哥问题,最后双方同意摩洛哥港口警察由法国和西班牙警察担任,德国在会议中被孤立。1911年引发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德国派出舰艇开进摩洛哥港口阿加迪尔。德国的存心挑衅引致英国介入,最后德法两国签署《摩洛哥-刚果条约》,德国获得部分刚果领土,与德属喀麦隆东南土地连接,并承认法国为摩洛哥的保护国。纵使危机解决,使德法关系恶化是无可挽回的事实[60]。1914年6月28日发生萨拉热窝事件,德国向奥国表示无条件支持,结果俄国向奥国宣战,德国向俄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中东
俾斯麦和威廉二世在都曾寻求与奥斯曼帝国建立更紧密的经济联系。在威廉二世统治时,在德意志银行的资金支持下,1900年开始兴建巴格达铁路,尽管到1914年,它仍距离目的地在巴格达500公里[61]。塞西尔·罗兹(Cecil Rhodes)在1899年对威廉二世的一次采访中,曾试图“说服皇帝德意志帝国在海外外的未来在于中东,而不是非洲。拥有庞大的中东帝国,德国有能力让英国不受阻碍地完成塞西尔·罗兹所希望建成的开普-开罗铁路[62]。英国最初支持巴格达铁路,但是到1911年,英国政治家开始担心它可能会扩展到波斯湾的巴士拉,威胁英国在印度洋的海军优势。因此他们要求停止建造,德国和奥斯曼帝国默许了这一要求。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斯曼帝国作为德国的盟友加入了同盟国阵营,并与英法在中东的势力展开了数次战役。
南美
在南美,德国的主要利益是在南美南部的阿根廷、巴西、智利和乌拉圭,并将南美北部的国家(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作为以保护其利益不受美国日益增长影响的缓冲区[63]。德国的决策者分析了在玛格丽塔岛建立基地的可能性,并对加拉帕戈斯群岛表现出兴趣,但由于在南美洲北部建立分布广泛的基地补给将十分困难,德国当局很快放弃了任何此类提案。德国试图将智利这个受德国影响较大的国家与美国的代理人在南美进行对抗[64][63],德国和英国曾通过智利设法使厄瓜多尔否认美国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的海军基地。在一战前,德国对智利的影响力达到了顶峰[65]。
领土损失
对比于现今,有一大片原属于德意志帝国的领土现时是属于数个欧洲国家的领土:
名称 | 今属于 | 现今区划 |
---|---|---|
阿尔萨斯-洛林 | ![]() |
下莱茵省、上莱茵省和摩泽尔省(属于大东部大区) |
欧本与马尔梅蒂地区 | ![]() |
欧本及马尔梅蒂市,列日省邻近德国边界的两个城市及邻近自治区 |
威勒贝格 | ![]() |
荷兰语称Duivelsberg,德荷边境的一座小山,在二战后被荷兰吞并 |
北石勒苏益格 | ![]() |
南日德兰县 |
赫鲁钦地区(沿德国与奥匈帝国边界延伸的一带苏台德地区) | ![]() |
捷克境内西里西亚邻近波兰边界的赫鲁钦地区 (1944年1月-1945年5月期间该区德国人被苏军驱逐,亦发生于整个苏台德地区) |
梅梅尔地区及梅梅尔市 | ![]() |
克莱佩达地区,包括波罗的海沿岸的克莱佩达市 (1944年1月-1945年5月期间该区德国人被苏军驱逐) |
大部分西里西亚和波森,部分上西里西亚,波美拉尼亚的比托、劳恩堡和施托尔普[66],东普鲁士的苏道 | ![]() |
西里西亚、波美拉尼亚,现今波兰语称这四个城市为贝图夫、伦堡、斯武普斯克和贾乌多沃,其中的德意志人口在二战后被尽数驱逐 |
东勃兰登堡、瓦尔米亚、马祖里亚、西普鲁士、东普鲁士南部、波美拉尼亚中部和东部 | ![]() |
全国的北部和西部地区,包括波美拉尼亚、西里西亚、卢布斯卡省、瓦尔米亚及马祖里亚 (1944年1月-1945年5月期间该区德国人被苏军驱逐) |
东普鲁士北部和哥尼斯堡 | ![]() |
俄国位于波罗的海的外飞地加里宁格勒州 (1944年1月-1945年5月期间该区德国人被苏军驱逐) |
参考文献
引用
- ^ Meyer, H.J. Meyers Konversations-Lexikon. Volume 4 5th. Bibliographisches Institut. 1894. Deutschland (德语).
- ^ 威廉二世逊位书
- ^ German Empire: administrative subdivision and municipalities, 1900 to 1910. [25 April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德语).
- ^ Population statistics of the German Empire, 1871. [25 April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05) (德语).
- ^ 德国史-中欧强权的起伏, p.137
- ^ 德国文化史, p.242-248
- ^ 德国史, p.490-491
- ^ 8.0 8.1 德国史, p.494-496
- ^ 剑桥德国简史, p.195
- ^ 剑桥德国简史, p.196
- ^ 11.0 11.1 世界现代史, p.351-352
- ^ 俾斯麦与德意志帝国, p.51-55
- ^ 13.0 13.1 德国史, p.496-498
- ^ 俾斯麦与德意志帝国, p.58-60
- ^ 俾斯麦与德意志帝国, p.69-74
- ^ Timothy Baycroft and Mark Hewitson, What is a nation?: Europe 1789–1914 (2006) p 166
- ^ Martin Broszat: Zweihundert Jahre deutsche Polenpolitik. suhrkamp 1978, p. 144; ISBN 3-518-36574-6
- ^ Kitchen, Martin. 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Germa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214. ISBN 978-0-521-79432-9.
- ^ 世界现代史, p.352-353
- ^ 德国史, p.506-507
- ^ Isabel V. Hull, The Entourage of Kaiser Wilhelm II, 1888–1918 (2004) p. 85
- ^ 德国史, p.536-538
- ^ 德意志帝国, p.191
- ^ 俾斯麦与德意志帝国, p.129-131
- ^ 德国史, p.565-569
- ^ 俾斯麦与德意志帝国, p.132
- ^ 剑桥德国简史, p.191-193
- ^ 德国史, p.488
- ^ 德国史, p.511-512
- ^ 30.0 30.1 Das Deutsche Kaiserreich, Industrialisierung und moderne Gesellschaft
- ^ 德国史, p.519-520
- ^ 德国史, p.513-516
- ^ 33.0 33.1 Deutsche Historische Museum, Industrie & Wirtschaft
- ^ 德国史, p.516-518
- ^ A History, p.114
- ^ 剑桥德国简史, p.201-202
- ^ 37.0 37.1 Das Deutsche Kaiserreich, Bürgerliche Kultur und ihre Reformbewegungen
- ^ 俾斯麦与德意志帝国, p.64-66
- ^ 德意志帝国, p.104-110
- ^ Deutsche Historische Museum, Wissenschaft & Forschung
- ^ Fremdsprachige Minderheiten im Deutschen Reich. [20 Januar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6 February 2010) (德语). 已忽略未知参数
|url-status=
(帮助) - ^ 包含低地德语
- ^ "The Hitler Legacy: The Nazi Cult in Diaspora" p. 64
- ^ 德国文化史, p.254-257
- ^ 45.0 45.1 剑桥德国简史, p.210-214
- ^ 德国文化史, p.258-314
- ^ 俾斯麦与德意志帝国, p.67-68
- ^ Germany p.220-221
- ^ Germany p.222
- ^ A History, p.98
- ^ 德国史, p.538-542
- ^ 俾斯麦与德意志帝国, p.118-119
- ^ 俾斯麦与德意志帝国, p.74-81
- ^ 俾斯麦与德意志帝国, p.120
- ^ 德国史, p.498-503
- ^ 德国史, p.504-505
- ^ Das Deutsche Kaiserreich, Außenpolitik und Imperialismus
- ^ 德国史, p.546-549
- ^ 德国史, p.542-544
- ^ 德国史, p.544-546
- ^ Stürmer, Michael (2000) 91
- ^ Louis, Ruanda-Urundi 1884–1919, p. 163
- ^ 63.0 63.1 Fischer, Ferenc. La expansión (1885–1918) del modelo militar alemán y su pervivencia (1919–1933) en América Latina. Revista del CESLA (Uniwersytet Warszawski). 2008-01-01, 11: 135–160 (西班牙语).
- ^ Sanhueza, Carlos. El debate sobre "el embrujamiento alemán" y el papel de la ciencia alemana hacia fines del siglo XIX en Chile (PDF). Ideas viajeras y sus objetos. El intercambio científico entre Alemania y América austral. Madrid–Frankfurt am Main: Iberoamericana–Vervuert. 2011: 29–40 (西班牙语).
- ^ Penny, H. Glenn. Material Connections: German Schools, Things, and Soft Power in Argentina and Chile from the 1880s through the Interwar Period.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2017, 59 (3): 519–549 [13 December 2018]. doi:10.1017/S0010417517000159.
- ^ Der Große Brockhaus. 15th edition, vol. 14, Leipzig 1933, p. 741.
来源
- 网页
- Das Deutsche Kaiserreich. bpb.de. [13 June 2014].
- Industrie & Wirtschaft. Deutsche Historische Museum. [14 June 2014].
- Wissenschaft & Forschung. Deutsche Historische Museum. [14 June 2014].
- Gemeindeverzeichnis Deutschland 1900. gemeindeverzeichnis.de. [14 June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3).
- 书籍
- 王军玮 、万方. 劍橋德國簡史. 左岸文化. 2001. ISBN 986-7174-13-5.
- 赖丽琇. 德國史 (下). 台北: 五南. 2003. ISBN 957-11-3438-4.
- 刘增泉. 世界現代史. 台北: 五南. 2003. ISBN 957-11-3335-3.
-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 麦田出版. 2000. ISBN 957-469-005-9.
- 邢来顺. 德意志帝國. 青海人民出版. 2009. ISBN 978-7-225-03315-0.
- 赖丽琇. 德國文化史. 台北: 中央图书. 2002. ISBN 957-637-498-7.
- 周惠民. 德國史-中歐強權的起伏. 台北: 三民书局. 2009. ISBN 978-957-14-5197-8.
- Dietrich Orlow. A History of Modern Germany 1871 to present. Prentice Hall. 1995. ISBN 0-13-104886-4.
- Martin Kitchen. Germa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ISBN 0-521-45341-0.
外部链接
中有关德意志帝国的多媒体资源
- Das Kaiserreich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mfangreiche Seite des Deutschen Historischen Museums
- Gesetz betreffend die Verfassung des Deutschen Reiches vom 16. April 1871, einschließlich aller späterer Änderunge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documentArchiv.de – Dokumente zum Deutschen Kaiserreich, u. a. Sammlung erlassener Rechtsnormen im Zeitraum von 1870/71 bis 191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Gemeindeverzeichnis des Deutschen Reichs um 1900/191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Reichstagsprotokolle 1867–189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Deutsche Geschichte in Bildern und Dokumenten. 1866–189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890–191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nglisch)
- HGIS-German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historisch-geographisches Informationssystem der deutschen Staatenwelt seit 1815 (konkret: 1820–1914)
- Überblicksseite zu den Reichstagswahlergebnissen zwischen 1867 und 1918 (Tabellen bezüglich Parteien, Stimmenanteilen, Mandaten etc.)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Bundesarchiv: Die Reichskanzler des Deutschen Reiches 1871 bis 1918 (Archivlink)
参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