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岛弧
东亚岛弧(英语:East and Southeast Asia island arcs),为西太平洋一系列岛屿的统称。
地理位置
东亚岛弧在地理上是地球上绵延最长的一串火山岛屿,自北而南包括下列岛屿:[1]
形成原因是因为欧亚板块及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所致。[1]由于位处两块板块之间,因此东亚岛弧也是全球主要的地震带之一,分布了许多火山与火山群。[2]
战略意义
二战结束以后,冷战初期东、西对抗形成,美国为在西太平洋围堵共产主义扩张,以大量的军援、美援建立起强大的***连防,而其中又以台湾岛战略地位最为重要。台湾位于东亚岛弧与第一岛链中枢,且正处于长江口、珠江口的“中央位置”,距福建最近仅130公里,中间穿隔战略地位同样重要的台湾海峡,双方武力对峙数十年,被称为西太平洋上“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最前哨”、“亚洲与世界的民主灯塔”。
另外,位于东海东侧进入太平洋中心位置的琉球群岛也有着相当重要的地理及战略位置。此地曾为琉球国,其在15、16世纪进入国力的鼎盛期,以东北亚和东南亚贸易的中转站著称,号称“万国津梁”。冷战结束后至今,美军在琉球群岛的冲绳本岛仍拥有普天间飞行场及嘉手纳空军基地等数个航空基地。
20世纪的岛弧
1960年代爆发越战,美军在越南战场上伤亡严重,苏联的威胁与日俱增。为摆脱旷日费时的越战泥淖,美国开始改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提出“权力平衡”理论,联中以制苏。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森展开破冰之旅,目的在于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助,迅速结束战争,并全力防堵苏联的势力,这时美国的思维是打破过去东亚岛弧的牵制,将共产主义的防堵线移至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之间绵长的领土交界线。中美建交后,“围堵”政策遂告一段落,而台湾的战略地位随之式微,国际地位亦一落千丈。
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与之相比其地位大不如前,象征冷战的正式结束。美国赢得了冷战,又在波斯湾战争得到了空前的胜利,美国成为冷战后世界唯一的霸权。
但198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改革开放,1990年代壮大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由大陆逐步走向海洋,中国的海岸线绵长,共12300英里,拥有约7100多个岛屿,潜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战略亦极为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权论急于迈向太平洋,势必与美、日两国发生严重冲突,而台湾的地理位置又被赋予新的战略价值,美国官员又开始倡导新世纪的“围堵政策”。
参看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