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西斯主义本文重定向自 法西斯主義
政治系列 |
法西斯主义 |
---|
![]() |
主题 定义 经济 法西斯主义与意识形态 全球法西斯主义 象征 |
著作 |
政治主题 |
法西斯主义(英语:Fascism;意大利语:Fascismo;德语:Faschismus;民国初年又译作棒喝主义[1]),字源为束棒(法西斯,一种古罗马的象征物),法西斯主义是一种激进的右翼,专制的极端民族主义形式[2],其特点是独裁权力,强制镇压反对派,强大的社会和经济地位[3],在20世纪初的欧洲起到了突出作用。 第一次法西斯运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意大利出现,然后传播到其他欧洲国家。[4] 与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相反,法西斯主义被放置在传统左翼范围内的极右翼。[5][6][7][8]
法西斯主义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革命,它为战争、社会、国家和技术的性质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全面战争的出现和社会的全面动员,打破了平民与战斗人员之间的区别。出现了“军事公民身份”,所有公民都在战争期间以某种方式参与军队。[9][10]这场战争导致了一个强大的国家的崛起,这个国家能够动员数百万人在前线服务,提供经济生产和后勤支持他们,并拥有前所未有的权力干预公民的生活。[11][12]
法西斯主义者认为,自由民主已经过时,并认为在一个极权主义的***中完全动员社会是必要的,以使国家为武装冲突做好准备并有效应对经济困难。[13]这样一个国家由一个强大的领导者——如独裁者和由执政的法西斯党成员组成的军事政府——领导,以建立民族团结,维护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14]法西斯主义拒绝断言暴力本质上是消极的,并将政治暴力,战争和帝国主义视为可以实现民族复兴的手段。[15][16][17][18]法西斯主义者主张混合经济,其主要目标是通过保护主义和干涉主义的经济政策实现自给自足(国家经济自给自足)。[19]
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很少有政党公开称自己为法西斯主义者,而现在这个词通常被政治对手贬义。新法西斯主义或后法西斯主义的描述有时更正式地用于描述极右翼的政党,其意识形态类似于或植根于20世纪的法西斯运动。[20][21]
目录
定义
根据法西斯主义研究的新学术共识,《世界法西斯:一历史百科全书》定义法西斯主义为[22]:2:
根据法西斯的跨国比较及世界史研究总结出的定义,通用、泛型的法西斯主义有三项核心要素:极致民族主义、革命、及复兴[22]:2。
极致民族主义
极致民族主义是法西斯主义绝对根本,因此极致民族主义和传统民族主义的概念完全不同[22]:2。西方现代意义的民族主义根据的是“公民”的国籍概念,此公民的国籍源于公民权和永居权利的赋予法律程序,此权利赋予亦包括对未同化族裔或宗教人群。极致民族主义则认为这样以“公民”为基底的概念是“机械”及无内涵的。移民仅仅拿到护照或甚习得了国家语言而取得国籍是机械且空洞的[22]:2。
法西斯主义的极致民族主义核心概念则提倡一种“有机”、“种族”或“整合”的国籍性概念,强调国家民族认同的首要地位,对同质性文化、共享历史、或民族的归属感。极致民族主义认为这归属感遭到个人主义、消费主义、大规模移民、寰宇主义(世界主义)、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多方破坏。[22]:2
法西斯主义意识形态建立此民族概念之上:民族是一种超越个人之上的、有活生生历史及天命:作为一活生生的有机体,民族能茁壮成长、死亡、或复兴再生。
革命
法西斯主义者宣称为扭转民族衰败并开创民族复兴,是革命斗争事业来建立后封建、后自由主义及后苏维埃的秩序。根据此定义,历史上在世界各地虽有程度不一的法西斯主义组织及活动,在政府政权上仅有两个国家可以无误的定义为法西斯政权:法西斯意大利和第三帝国。在法西斯主义革命内容及政策立场上差异颇大,因此需要建立法西斯国际来诱发不仅仅是个别国家的再生及复兴,也包括欧洲的再生及复兴[22]:2-3 。
复兴
法西斯主义的目标在于将社会转变为民族共同体再生及复兴的基础,创造新民族性格及新国民。法西斯主义复兴民族的作法包括破坏现有的民主政治系统、广泛部署高度入侵性的社会工程、政治仪式的精心展示、领导者迷众、等等,都为法西斯意大利和第三帝国共享的特点[22]:3 。民族复兴神话的含糊不清本身,是法西斯主义运动能广招各种不同社会背景的人所支持的要点[22]:3 。复兴神话,营造宗教情感和预感现实以注入超脱意涵,法西斯主义对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赋予了灵性,因此在法西斯主义取得权力后运动,将倾向建立一“政治宗教”将民族和国家神圣化,并以此建立新秩序。这种透过魅力领袖,壮观展示,政治仪式等等的政策,使得自由民主社会有的“公民宗教”仪式方面的作法,相形之下显得苍白无力[22]:4 。
其他定义
贝尼托·墨索里尼定义法西斯主义为右翼的集体主义意识形态,反对社会主义、自由主义、民主和个人主义。他宣称[23]:
即使假定19世纪是社会主义、自由主义、民主的世纪,这并不表示20世纪也必须是社会主义、自由主义、民主的世纪。政治原理会消失,国家则会继续存在。我们能相信这将是一个权力的世纪、“右翼”的世纪、一个法西斯的世纪。如果19世纪是个人的世纪(自由主义意味着个人主义),那我们能相信这将是一个“集体”的世纪,也因此必然是国家的世纪。
Stanley Payne在1980年《Fascism: Comparison and Definition》一书里使用了一连串冗长的列表来定义法西斯主义,包括了独裁主义国家的创立、国家的管制、国家整合经济层面、反自由主义、和反共产主义[24]。符号学家翁贝托·埃可在他的论文里也采取了类似的定义方式[25]。近年来,对于法西斯主义的定义也倾向于强调民粹的法西斯主义词汇—强调民族和种族相结合的“重生”[26]。
Robert O. Paxton 对于法西斯主义的定义在近年来获得比较多的支持:
法西斯主义可以被定义为一种政治行为的形式,有着显著的社会衰退、羞辱、和受害心理,并以对于统一、力量、和纯正的崇拜加以补偿之,在这种社会里以群众为根基的激进民族主义政党与传统的精英份子连结—虽然并不稳定但仍有效的互相合作,抛弃民主自由并追求暴力,以及没有道德或法律限制的内部清洗和外部扩张的目标。
法西斯的主张既是政治性的也是经济性的,学者们研究这些成分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汉娜·阿伦特的研究主要是专注于政治上的,认为那些通常视同法西斯主义的政权(如纳粹主义),是属于更大层面的极权主义[27]。圣何塞州立大学的经济学教授Thayer Watkins则认为法西斯主义是与社团主义相连结的,社团主义强调国家对于经济的压抑,Watkins认为全世界大多数的政府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社团主义的成分[28],他认为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权只不过是大萧条时期普遍出现的社团主义国家之一,他认为当时其他不同的政治系统如西班牙、阿根廷和美国也都是社团主义国家。
梅里厄姆·韦伯斯特词典定义法西斯主义为“一种政治哲学、运动、或政权(如同黑衫党),将国家和种族的地位置于个人之上,并主张一个中央集权化的专制政府,由独裁领导者所率领,严格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化,并强力镇压反对势力”[29]。
《大英百科》对法西斯主义一词的定义则是:“个人的地位受制于集体——例如某个国家、民族、种族或社会阶级之下的社会组织。”[30]法西斯主义通常结合了社团主义、工团主义、独裁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反无政府主义、反对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31]、反共产主义、和反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法西斯主义可以视为是极端形式的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历史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在德国和意大利以外的法西斯运动的特色是其政治力量的薄弱及广泛的边缘化[22]:20。法西斯主义在世界其他地方的挫败各地有不同的因素,但都有一共同的问题:能搞革命性的民族主义政治方案来建立新秩序的政治空间太小,各国都有保守、自由、或者是共产(俄罗斯)的政治系统,而这些政治系统当时在结构相对稳定。
在德国和意大利以外,法西斯者虽未取得政权,但仍有一些进展[22]:21。法西斯主义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悲惨失败走向,有两个某种程度的例外,在拉美是阿根廷,在东亚是中国[22]:22。
欧洲
英国,法西斯联盟(BUF)在1934年的会员人数曾达到5万人的历史高峰[22]:21。
爱尔兰蓝衫党(Blue Shirts)内部最激进的成员跟随其法西斯领袖艾欧因·欧达菲,在1935年成立了全国企业党,但对当局时事除了在这新成立的国家增加政治不确定性之外,少有影响[22]:21。
一般保守威权政权对法西斯较友好,而其实法西斯主义的民粹冲动使其成为威权保守主义(及其社会精英支持者)的对手。
葡萄牙独裁者安东尼奥·德奥利维拉·萨拉查在打击及镇压普雷图的葡萄牙国家工团不手软[22]:21。
在维希法国菲利普·贝当统治下,真正的法国法西斯主义份子如雅克·多里奥特等并无法成为执政群体的一员,而主要待在德国占领区。
拉脱维亚执政的农民联盟领导人卡尔利斯·乌尔马尼斯,在建立威权政权后就打压法西斯主义的雷十字来解决政治危机[22]:21。
匈牙利执政的极右翼摄政霍尔蒂·米克洛什的威权政府,在1938年萨拉希·费伦茨及其箭十字党开始受到欢迎时就马上把萨拉希·费伦茨关起来[22]:21。
罗马尼亚极右翼首相安东内斯库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并靠拢德国及意大利。
拉丁美洲
法西斯主义在二次大战期间受到压制的发展模式同样出现在拉丁美洲[22]:22。
在巴西,执政的热图利奥·瓦加斯镇压并摧毁了在欧陆之外最大规模的法西斯运动,巴西整合运动。该法西斯运动是由普利尼奥萨尔加多所领导,他使这运动有了老练的意识形态内涵、历史复兴远见、及精密组织结构。作为法西斯主义“政治宗教”,巴西整合运动在1934年取得20万以上的成员,但仍不敌国家军队的打击[22]:22。
智利国家社会主义运动在1938年的政变中由军政府轻易弭平[22]:22。
在拉丁美洲其在地区,不同形式的军事独裁及民主机构在两次世界大战当中维持政权,多数并没有受到民粹民族运动的影响[22]:22。
法西斯主义在阿根廷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不同于世界走向的斩获,阿根廷的庇隆主义以国家复兴和民族解放路线,将拉美政治统治的特色(军政府及个人独裁)和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特点相结合,如国族主义、军事主义、工会主义、民粹主义、复兴新秩序的词藻及民族国家再生[22]:22。
庇隆主义政党正义党是少见将法西斯主义和社团主义及保守主义结合混杂的例子。
亚洲
法西斯主义在两次大战间的亚洲亦有不少发展,是世界法西斯主义大规模受拙的另一例外。
(前中华民国,现中国台湾省)
蒋中正对意大利法西斯及德国纳粹政权的有纪律的民族主义的钟情,对展示不停的青年热血印象深刻,对当时两种运动提供官方的支持:蓝衣社及新生活。蒋中正的目标是要把真实的民族主义及革命热情灌入在其国民党政权[22]:22。虽然这两项运动,和后来1937年形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差异,代表了民族主义政权由上位层倡导法西斯主义、将群众革命化的一个独特例子[22]:22,于《世界法西斯百科全书》中,关于〈中国〉的条目主张,蓝衣社在定性分类上应视为是“法西斯主义风格的”(英语:fascistic)而非是“法西斯的”(英语:fascist)。即将法西斯主义与蒋中正希望以民族主义导入中国国民党政权划上等号,是有争议的[33]:128。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在蒋中正倡导下,中国国民党党员成立的蓝衣社(自称为复兴社)、CC系(Central Club,即中央俱乐部)、中国文化学会和中国文化建设学会,打着民族主义的旗帜大量宣传法西斯主义的代表人物、理论特征,并以出版及学会活动,对德国、意大利的制度介绍,以做为拯救国家、完成统一、扺御外侮的参考。法西斯主义宣传利用人们昐望统一的心态在中间阶层及青年学生中,产生影响。这些宣扬法西斯主义的蒋派系亦为国民政府特务体系的筹建者[34][35][36][37]。
中华复兴社在实际效果来,是一项在国民党内改革的努力以回归到孙中山的发展国族主义之意识型态;但不同于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是,其所倡议的一党威权专政是过渡的,是走向民主政体的暂时性作法[33]:128。虽然历时很短,中华复兴社运动在1930年代取得至少四项群众运动的成就:新生活运动、国民劳动服务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国民军训运动[33]:128[38]。
日本
1930年代日本虽有右翼运动及群体的发展,但真的按欧陆极致民族主义的是以纳粹为模范的东方会,该会由中野正刚创建以倡导法西斯主义[22]:22。
中野正刚的东方会在意识型态上明显偏离日本保守主义的根本原则,因其主张将天皇变成纯粹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当其群众聚会开始受到公众注意时,东方会遭到政府禁止而中野正刚受到软禁,其后在软禁时中野正刚剖腹自杀[22]:22。有“日本希特勒”之称的中野正刚曾访问欧洲,而其日本跟随者著黑杉衣,其政党在1937年选举获得2.1%的选票[41]。虽然在日本右翼的法西斯运动并没有形成强势的政治力量,但在一战至二战期间日本菁英的政治思想上,影响深远,包括由政府官僚、军官及知识分子组成的革新俱乐部(Kakushin),鼓吹“军国”、“极权”或“新秩序”、种族纯洁[41]。
法西斯国际
在1934年法西斯国际大会上,各个法西斯政党辩论了反犹太主义问题,一些党派支持,另一些反对。最后双方妥协产生“法西斯国际”的官方立场[42]:
犹太人的问题不能转换成一个普遍的对犹太人仇恨的运动……考虑到一些已征服的国家里,安置在当地很多地方的犹太人群体用公开和隐蔽方式去伤害性地影响那些收留他们的国家的道德和物质利益,建立国中之国,无视义务而追逐利益,考虑到他们已经具备了可以对爱国主义和基督教文明带来破坏的国际性革命的元素,本次大会谴责他们这些元素的邪恶行径,并已做好准备与他们作战。
二战后
新法西斯主义
美国代表为三K党。二战结束后,纳粹主义及三K党运动受到重创。美国不承认纳粹主义者在本国的政治权利,不准其举行游行或集会,对其运动都采取镇压政策。但基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对言论自由的保护,不能禁止相关组织成立及发表言论。
1970年代后,美国对纳粹主义者的政治权利限制有所松动,部分议员更提出“纳粹主义者也应该享有基本政治权利,不该限制其人权”的观点。
1990年代,苏联解体后,新纳粹势力和共产主义流派“当代马克思主义者”都允许在美国国内举行游行集会,他们的政治权利得到保障。
2016年11月19日,另类右派在华盛顿特区的一次集会中行纳粹礼祝贺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当选,斯宾塞在会上说出:“川普万岁,我们的民族万岁,胜利万岁”。但川普随后对其提出谴责,表示和这一派别没有关联,不鼓励其行为,其团队也声明“谴责种族主义”。[43][44]新闻评论杂志《国家评论》认为另类右派思想在川普胜选之后得到进一步推广,甚至可能从边缘日趋主流。[45]但新闻杂志网站《连线》对另类右派前景并不看好,认为历史上极端思想的兴衰十分常见,另类右派思想和其他极端思想一样,也会衰落。[46]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79年8月,在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任仲夷就***被割喉惨死的冤案说:“从***被害事件中,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到,没有健全的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就会变成法西斯专政。”[47]。
有观点认为1979年后的后毛时代的中国是法西斯国家,名义上的意识型态仍是马克思主义,实质以‘发展主义─收复故土─民族统一主义’为内容(英语:developmental irredentist nationalism)[33]。
保加利亚首位民主选举的总统哲列夫所著的《法西斯主义》一书中,认为共产主义下的独裁政权在衰弱过程中,会经历一段法西斯时期[48],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后的发展作为例子[49]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参考文献
- ^ 世纪旋风-民主路上的(前中华民国,现中国台湾省)(上)中有拍摄当时上海东方杂志内文。法西斯主义在当时大萧条的世界上俨然是解决经济危机的良药,故民初媒体或译作棒喝主义。
- ^ Larsen; Stein Ugelvik; Bernt Hagtvet; Jan Petter Myklebust. Who were the Fascists : social roots of European Fascism. Universitetsforlaget. : p.424. ISBN 978-82-00-05331-6.
- ^ Fascism. Merriam-Webster Online: Retrieved. 22 August 2017.
- ^ Peter Davies; Derek Lynch.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Fascism and the Far Right. 2002: pp.1–5.
- ^ Griffin, Roger. Fascism. 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8, 307. 1995.
- ^ Hartley; John. Communication, Cultural and Media Studies: The key concepts (3rd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p. 187. ISBN 978-0-521-55982-9.
- ^ Wilhelm; Reich. The mass psychology of fascism. Souvenir. 1970. ISBN 978-0-285-64701-5.
- ^ Mary Hawkesworth; Maurice Kogan. ncyclopaedia of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Volume 1. 1992. ISBN 978-0-203-71288-7.
- ^ Blamires; Cyprian. World Fascism: a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Volume 1. Santa Barbara, California: ABC-CLIO, Inc. 2006: 140–41, 670.
- ^ Michael Mann. Fascist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p. 65.
- ^ Blamires; Cyprian. World Fascism: a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Volume 1. Santa Barbara, California: ABC-CLIO, Inc. 2006: 140–41, 670.
- ^ Michael Mann. Fascist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p. 65.
- ^ John Horne. State, Society and Mobilization in Europe During the First World War. : pp. 237–39.
- ^ John Horne. State, Society and Mobilization in Europe During the First World War. : pp. 237–39.
- ^ Grčić; Joseph. thics and Political Theory. Lanham, Maryland: University of America, Inc. 2000: p. 120.
- ^ Griffin; Roger; Matthew Feldman; eds. Fascism: Fascism and Culture. London and New York. 2004: p. 185.
- ^ Jackson J. Spielvogel. Western Civilization. Wadsworth: Cengage Learning. 2012: p. 935.
- ^ Stanley G. Payne. A History of Fascism, 1914–1945. : p. 106.
- ^ Blamires; Cyprian. World Fascism: a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Volume 1. Santa Barbara, California: ABC-CLIO, Inc. 2006: pp. 188–89.
- ^ Peter Davies; Derek Lynch.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Fascism and the Far Right. 2002: pp.1–5.
- ^ "Neofascismo". "Neofascismo"Enciclopedia Italiana. [2014-10-31].
- ^ 22.00 22.01 22.02 22.03 22.04 22.05 22.06 22.07 22.08 22.09 22.10 22.11 22.12 22.13 22.14 22.15 22.16 22.17 22.18 22.19 22.20 22.21 22.22 22.23 22.24 22.25 22.26 Cyprian Blamires; Paul Jackson. World Fascism: A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ABC-CLIO. 2006-01-01: 1–. ISBN 978-1-57607-940-9.
- ^ "THE DOCTRINE OF FASCISM BENITO MUSSOLINI (1932)"
- ^ Payne, Stanley. Fascism: Comparison and Definiti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80: 7.
- ^ Umberto Eco. Eternal Fascism Fourteen Ways of Looking at a Blackshirt.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1995, (June 22): 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30).
- ^ Griffin, Roger. Fasc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3-06-18).
- ^ Arendt, Hannah. 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Harvest Books. 1973. ISBN 978-0-15-670153-2.
- ^ The Economic System of Corporatism. Applet-magic.com. [2005-11-17].
- ^ Fascism. Merrian-Webster Online Dictionary. [2005-11-17].
- ^ 艺术与建筑索引典—法西斯主义[永久失效链接]于2011年4月11日查阅
- ^ Calvin B. Hoover, The Paths of Economic Change: Contrasting Tendencies in the Modern World,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25, No. 1, Supplement, Paper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Forty-seven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Mar., 1935), pp. 13-20; Philip Morgan, Fascism in Europe, 1919-1945, New York Tayolor & Francis 2003, p. 168
- ^ ***
- ^ 33.0 33.1 33.2 33.3 Maria Chang, China, (编) Cyprian Blamires; Paul Jackson, World Fascism: A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ABC-CLIO: 128–129, 2006-01-01, ISBN 978-1-57607-940-9 (英语)
- ^ 张岂之; 陈振江; 江沛. 第九章 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 晚清民国史.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2: 385. ISBN 978-957-11-2898-6.
在***倡导下,国民党先后建立起复兴社、中国文化学会、CC系(Central Club,即中央俱乐部)和中国文化建设学会,以此为依托成立学会、开设书店、出版报刊,掀起一股宣传法西斯主义的热潮。他们大量宣传法西斯主义的代表人物、理论特征,对德国、意大利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典章制度多有介绍。一时间,法西斯主义似乎成了拯救国家、完成统一、扺御外侮的惟一指南。它利用人们昐望和平、统一的心态,打着民族主义的旗帜,在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中间阶层及青年学生中,产生了不少的影响。在宣扬法西斯主义的同时,***派系开始筹建特务体系。
- ^ Chang, Maria Hsia. "Fascism" and Modern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79: 553–567 [2013-11-24].
- ^ Maria Hsia Chang. The Chinese Blue Shirt Society: Fascism and Developmental Nationalism.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and]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985-01-01. ISBN 978-0-912966-81-6.
- ^ ***. 共识网. 2012-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27).
1935年3月以后,新生活运动进入到以实现”三化“为中心的第二个阶段。所谓”三化“即国民生活的艺术化、生产化和军事化。”三化“是新生活运动的三大基本原则,国民党企图通过对”三化“的实现,把国民生活推向”高尚、富足、巩固“的新阶段,以奠定”中华民族复兴之基础“。在这之前,他在蓝衣社的一次集会上宣称,”法西斯主义......是衰退中社会的一服兴奋剂“。”法西斯主义能救中国吗?我们回答:能。法西斯主义就是现在中国最需要的东西“。从此看来,推行”三化“,实则新生活运动应有之义。
- ^ 41.0 41.1 Gregory Kasza, Japan, (编) Cyprian Blamires; Paul Jackson, World Fascism: A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ABC-CLIO: 352–353, 2006-01-01, ISBN 978-1-57607-940-9
- ^ "Pax Romanizing". TIME Magazine, 31 December 1934
- ^ Trump disavows 'alt-right' supporters. BBC. 2016-11-23 [2016-11-23].
- ^ Alt-right leader: 'Hail Trump! Hail our people! Hail victory!'. CNN. 2016-11-22 [2016-11-27].
- ^ Steve Bannon Is Not a Nazi—But Let's Be Honest about What He Represents. National Review. 2016-11-14 [2016-11-16].
- ^ The Alt-Right Will Fail. Even Under President Trump. Wired. 2016-11-10 [2016-11-19].
- ^ ***. 苏育英 邬谟侠. 人民网. [2011年5月1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11月1日) (中文(中国大陆)).
- ^ Europa Publica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ho's Who 2004. Psychology Press. 2003: 1876–. ISBN 978-1-85743-217-6 (英语).
- ^ 哲列夫; Zhelyu Zhelev. 法西斯主义. 钱佳纬(中译者). 台湾民主基金会. 2007. ISBN 978-986-82904-1-9 (中文(台湾)).
外部链接
- 法西斯主义,由Sheldon Richman
- 法西斯主义和锡安主义 - 世界锡安主义者组织
- 法西斯主义Part I - 了解法西斯主义和反犹太主义
- 法西斯主义的运作
- 法西斯主义:它是什么?又该如何与之奋斗?由托洛斯基著
- 法西斯主义的信条
- 反法西斯主义网站
参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