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国防军本文重定向自 澳洲軍隊
澳大利亚国防军 | |
---|---|
![]() ADF三军旗帜 | |
建立 | 1901 |
当前组编 | 1976 (ADF established) |
军事部门 | 澳大利亚陆军 澳大利亚皇家海军 澳大利亚皇家空军 |
总司令部 | 澳大利亚国防部组织一部 |
领导 | |
最高统帅 | 伊丽莎白二世(委任总督大卫·赫利行使职权) |
国防部长 | 琳达·雷诺兹 |
国防军总长 | Angus Campbell 将军 |
军力 | |
服役年龄 | 16岁半开始征募,17岁正式服役(2007) |
可用人数 | 4,999,988名男性,16–49(2009年估计[2]), 4,870,043名女性,16–49(2009年估计[2]) |
适合服役人数 | 4,341,591名男性,16–49(2009年估计[2]), 4,179,659名女性,16–49(2009年估计[2]) |
每年可征兵数 | 144,959名男性(2009年估计[2]), 137,333名女性(2009年估计[2]) |
现役人数 | 59,023(第68位) |
备役人数 | 21,850 (活跃) 22,166 (待命) |
部署人数 | 3,300 (2011年7月)[1] |
军费 | |
预算 | A$265亿澳币 (2010–11)[3] |
占GDP百分比 | 1.8% |
工业 | |
外国供应商 | ![]() ![]() ![]() ![]() ![]() ![]() ![]() ![]() ![]() ![]() |
年出口 | 保密,但被认为超过600万澳币[4] |
相关 | |
历史 | 澳大利亚军事历史 |
军衔 | 澳大利亚军衔 |
澳大利亚国防军(英语:Australian Defence Force,缩写ADF)是负责澳大利亚国防的军事组织,包括澳大利亚陆军,澳大利亚皇家海军和澳大利亚皇家空军,总共有80,561名官兵在役(包括55,068名常规军和25,493名预备役士兵)[5],其中澳大利亚皇家海军为现今太平洋地区最为先进的一只海军力量之一,配备纽澳军团级巡防舰和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柴电潜艇柯林斯级潜艇。皇家海军于1940年代曾配备有墨尔本号航空母舰,该舰于1980年代退役。国防军总司令人选经内阁提出,由总督委任,负责军队日常行动。而其他行政上的工作,则由国防部及其部长负责[6]。
2010年-2011年澳大利亚的年度军费开支为257亿美元,在全球各国中排名第14位[7],但其只占据全球军费总支出的1.2%[8]。澳大利亚国防军在二战后一直有参与联合国维和部队在世界各地的救灾和各地武装冲突的维和任务;截止2009年,大约有3,300名澳大利亚国防军分布在包括所罗门群岛,阿富汗,东帝汶等12个国家和地区执行维和任务[9]。
澳大利亚军事上的亲密盟友包括:英国、美国、德国、北约诸国与日本。1971年,澳大利亚与英国、新西兰、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共同签署五国联防(FPDA)协定。通过该协定,澳大利亚与英国以及新西兰将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任何一方受到军事滋扰时共同帮助防御,澳大利亚通过该协定迅速的扩大了自己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并逐渐开始将自己的军事以及经济势力扩展至东南亚地区,成为一个政治以及军事上的多边国家[10]。
结构
澳大利亚陆军
澳大利亚陆军沿袭自英国陆军。大致可分成两个时期发展,分别是1901年-1947年,以澳大利亚公民武装部队为主,加上限额的少数正规部队所组成。到了1947年后,民兵与预备役部队(CMF)的重要性被逐年提高比例的常规步兵部队所取代。澳大利亚陆军在过去历经的战争有第二次波耳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时期的韩战和越战,以及近期的反恐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澳大利亚陆军也参与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最大的一次是在1999年的东帝汶维和行动;以及2004年、印度洋发生地震的亚齐省,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的人道协助行动。
澳大利亚皇家海军
澳大利亚皇家海军是澳大利亚国防军的海军分支。当澳大利亚组成联邦政府后,各地殖民地政府在1909年把自己海军组成的英联邦海军部队,重新组合为澳大利亚皇家海军。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皇家海军仍然继续在太平洋地区提供防卫需要。二战后,澳大利亚皇家海军扩张并引进多艘航空母舰和大型船舰。
今天的澳大利亚皇家海军是太平洋地区其中一支最大的海军,并参与了维持和平与军事任务。
澳大利亚皇家空军

澳大利亚皇家空军(RAAF)是澳大利亚国防军的空军部分。前身就是创立于1912年3月的澳大利亚空军团,这也使它成为世界上第二支空军。[11] 并于1921年3月成为完全独立的空军。[12]
RAAF参与了20世纪中的许多重大军事冲突,包括两次世界大战、韩战和越南战争,以及最近参加的伊拉克战争,在RAAF盾徽上印有拉丁文短语的座右铭:“Per Ardua ad Astra”,意思是“Through Struggle to the Stars”[13]。
参考文献
- ^ Global Operations. Department of Defence. [2011-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11月10日).
- ^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CIA – The World Fact Book – Australia. CIA. [2010-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4).
- ^ Thomson (2011), p. vii
- ^ Defence and Security Overview. Austrade. [2011-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18).
- ^ Appendix 7: People: Defence actual staffing. Defence Annual Report 2008-09. Department of Defence. [2010-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31).
- ^ Khosa, Raspal. Australian Defence Almanac 2004–05. Canberra: Australian Strategic Policy Institute. 2004: 4.
- ^ Australian Department of Defence (2010). Budget 2010-11: Portfolio budget overview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1-03-13.
- ^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2010). "SIPRI Yearbook 2010 — Military expenditure", p.8. Retrieved 28 June 2010.
- ^ Global Operation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9-04-10.. Retrieved 9 March 2009.
- ^ Arvanitakis, James; Tyler, Amy. In Defence of Multilateralism. 2008-06-03 [201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17).
- ^ 空軍科技. 国防军招募社. [2010-02-25].
- ^ 大戰前夕:1921 - 1939. 澳大利亚皇家空军. [2010-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30).
- ^ 澳洲皇空軍徽章. 澳大利亚国防部. [2010-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01).
参见
|
- 澳洲国防组织
- 各国武装力量
- 澳大利亚国防军
- 1901年建立的军事组织
- 1901年澳大利亚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