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本文重定向自 番薯
番薯 | |
---|---|
![]() | |
番薯 | |
保护状况 | |
科学分类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菊类植物 Asterids |
目: | 茄目 Solanales |
科: | 旋花科 Convolvulaceae |
属: | 番薯属 Ipomoea |
亚属: | 番薯亚属 I. subg. Eriospermum |
组: | 番薯组 I. sect. Eriospermum |
系: | 番薯系 I. ser. Batatas |
种: | 番薯 I. batatas |
二名法 | |
Ipomoea batatas (L.) Lam., 1797 | |
异名 | |
列表
|
番薯(学名:Ipomoea batatas,亦称地瓜、红薯[1]、甜薯、甘薯[2]、红苕等)为旋花科番薯属的一种,是常见的多年生双子叶植物,草本,其蔓细长,茎匍匐地面。也指其块根。块根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皮色发白或发红,肉大多为黄白色,但也有紫色,除直接食用外,更可以用作制糖、酿酒及制备酒精。
历史
番薯原生长于热带中美洲,最先由美洲原住民人工种植成功,抗病虫害力强,对土壤品质要求较低,栽培容易。
1493年,哥伦布回国觐见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时将美洲新大陆带回的番薯献给女王,是为历史上番薯首次从美洲传入欧洲;及后于16世纪时,西班牙本土已开始规模种植番薯;其后,番薯再由西班牙商船船队传至西班牙的另一殖民地菲律宾,正式传入亚洲。
番薯透过与菲律宾的贸易传入中国,时间约在16世纪末叶,明代的《闽书》、《农政全书》、清代的《闽政全书》、《福州府志》等均有有关记载。
1563年(明朝嘉靖四十二年)之前,中国云南已经引种甘薯。李元阳《大理府志》(嘉靖1563年)卷二,列举“薯蓣”之属五:“山药、山薯、紫蓣、白蓣、红蓣。”[3]这其中就提到紫薯(紫蓣)。11年后李元阳在他主撰的万历1574年版的《云南通志》里更纪录全省9个府和州已经有别于“山药、山薯”的各种颜色的“蓣”的种植。可见甘薯由印缅入滇应较由海路入闽,以及较由陆路从安南入广东,要早至少二三十年。但无证明该物种为番薯,如徐光启《甘薯疏》:“薯有二种:其一,名山薯,闽、广故有之;其一,名番薯,则土人传云: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海外人亦禁不令出境;此人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遂得渡海。因此分种移植,略通闽、广之境也。两种茎叶多相类,但山薯植援附树乃生;番薯蔓地生。山 薯,形魁垒,番薯,形圆而长。其味,则番薯甚甘,山薯为劣耳。盖中土诸书所言薯者,皆山薯也。”
1582年(明朝万历十年),东莞人陈益从安南首先引入广东[4]。
1593年5月(万历二十一年),《金薯传习录》记述:明朝万历二十一年5月下旬,福建长乐县华侨陈振龙冒着生命危险将红薯从吕宋带回中国,试种后,“甫及四月,启土开掘,子母钩连,大者如臂,小者如拳”,时值福建饥荒,福建巡抚金学曾大力推广,并撰《海外新传七则》。[5][6]
1596年(万历二十三年)李时珍在正式刊行的《本草纲目》中记载:“南人用当米谷果餐,蒸炙皆香美……,海中之人多寿,亦由不食五谷而食甘薯故也。”中医学认为甘薯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7]。
1603年,陈第《东番记》记载:“蔬有葱,有姜,有番薯,有蹲鸱”,表明东番台湾已有番薯。
1605年,琉球人野国总管自福州带回番薯的种子,并试种成功。后经麻平衡(仪间亲方真常)传播普及,在琉球全国广泛栽种。
1608年(万历三十六年),徐光启上《甘薯疏》,后来在《农政全书》其中的〈卷二十七·树艺〉详细记述了番薯的种植、贮藏、加工法,并提到番薯育苗越冬、剪茎分种、扦插、窖藏干藏等技术,可知先民于引进番薯不到廿年已经总结出种植的方法,完成本地驯种。
1617年,张燮《东西洋考》:“甘薯漳名番薯,以其自东番携来也。”
1624年,荷兰人来台,文献记载台湾已有野生番薯。
1636年,福建方志《海澄县志》:“甘薯,俗名番薯,以其种自东番携来也”
1698年,琉球国王尚贞赠送了一笼番薯给种子岛久基,由大濑休左卫门在种子岛试植成功,随后普及到日本全境。
1764年,通信使赵曮将番薯种子从日本对马岛带回朝鲜。在东莱府(今釜山广域市一带)和济州岛试种。后由姜必履总结了种植方法,并普及到朝鲜全国。
1995年美国生物学家瑟施瓦茨教授发现,番薯中含有一种化学物质叫脱氢表雄酮(DHEA),可以用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结肠癌和乳腺癌[来源请求]。
当前,世界各地都广泛栽种番薯。
日治台湾因日本汉字“番”意思不同,所以把番薯改成蕃薯,把高山族群番人改成蕃人、生蕃,平埔族群熟番改为熟蕃,故台湾亦有蕃薯的用法。
植物学
染色体为六倍体。多倍体基因组学揭示:在甘薯的90条染色体中,有30条染色体来源于其二倍体祖先种,另外60条染色体来源于其四倍体祖先种;约50万年前,二倍体祖先种和四倍体祖先种之间的一次种间杂交孕育了甘薯。
种植方法
将用来扦插的番薯藤
明朝
明朝的徐光启在《农政全书》(卷27·树艺)中,详细记述了番薯的种植、贮藏、加工法,并提到番薯育苗越冬、剪茎分种、扦插、窖藏干藏等技术,是最早系统介绍番薯种植法的著作。
今时台湾
番薯在台湾全年可生长,但以每年3月至11月之间因气候得宜而生长迅速,惟冬季遇上低温寒流时,番薯藤及番薯叶可能冻伤枯萎,需改至东北季风的背风面种植。种植地点要有良好的排水性,若在户外菜园种植,可在四周挖沟将多余水分导走;若是以盆栽方式种植,应维持盆底排水功能正常,以避免黄叶出现。并适度施以氮肥可促进叶片生长,以增加番薯叶的收获量。
种植番薯常用扦插法,将长约20厘米(7.9英寸),末端带有数片番薯叶的番薯藤,于泡水发根后,以斜插的方式将根部浅埋到土壤里约5厘米(2.0英寸)深即可。初时浇水勿过量,以免番薯藤腐烂,待根部生长健全后,即可增加浇水量,以促进番薯藤及番薯叶生长,惟土壤勿过于潮湿,以免蜗牛大量繁殖并啃食番薯叶。若要种出番薯食用,则要在番薯藤长出一节节的藤时,把歧出的根须拉离土壤,使养分能回送到源头,而在根部长出硕大的番薯。
食用方法
番薯基本上加热即可食用,也可晒制成干;种植在山丘、高原等土地偏干燥地区的番薯会因为干燥原因沉淀淀粉而很甜。
常见的烹饪料理方式包括:
- 煮番薯(也可以和米一起煮,煮成番薯饭或番薯稀饭)
- 烤番薯(烤地瓜、烤红薯、烘山芋)
- 炒番薯叶
- 番薯糖水
- 蜜番薯
- 番薯薯条
- 番薯干
- 地瓜球
- 地瓜酥
- 馅料:番薯泥可以作为汤圆的馅料;紫心番薯可与芋头混合制成馅料,来模仿香芋的颜色和味道。
- 西南地区普通会把红薯磨粉做成类似米粉类型的“苕粉”或称“红苕粉”,一般会作为火锅或者麻辣烫的配料。
营养
每100 g(3.5 oz)食物营养值 | |
---|---|
360 kJ(86 kcal) | |
20.1 g | |
淀粉 | 12.7 g |
糖 | 4.2 g |
膳食纤维 | 3.0 g |
0.1 g | |
1.6 g | |
维生素 | |
维生素A equiv. | (89%) 709 μg(79%) 8509 μg0 μg |
硫胺(维生素B1) | (9%) 0.1 mg |
核黄素(维生素B2) | (8%) 0.1 mg |
烟碱酸(维生素B3) | (4%) 0.61 mg |
(16%) 0.8 mg | |
吡哆醇(维生素B6) | (15%) 0.2 mg |
叶酸(维生素B9) | (3%) 11 μg |
维生素C | (3%) 2.4 mg |
维生素E | (2%) 0.26 mg |
膳食矿物质 | |
钙 | (3%) 30.0 mg |
铁 | (5%) 0.6 mg |
镁 | (7%) 25.0 mg |
磷 | (7%) 47.0 mg |
钾 | (7%) 337 mg |
钠 | (4%) 55 mg |
锌 | (3%) 0.3 mg |
美国农业部数据库 参照美国标准的相对百分比 成人每日的参考膳食摄入量(DRI) 来源:(英文)美国农业部营养数据库 |
有观点提倡番薯应连皮吃,因番薯含有丰富的钙质和多酚。烹煮前应彻底将皮洗净,连皮煮熟食用最能吸收营养;且因番薯较少加农药,可购买品质较好的番薯,带皮烹煮食用,更能吸收到完整营养。地瓜皮含丰富的黏液蛋白等多糖类物质,能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保持血管弹性,预防血管硬化及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8][9]
橙黄色的番薯是因为当中的β-胡萝卜素,但不是所有的番薯都是橙黄色的。除了有紫心番薯之外,在乌干达的番薯却是白心的,因为当地的气候令胡萝卜素含量较高的物种无法成长,但可以生长的物种却只会制造大量碳水化合物[10]。
红薯含有众多膳食纤维,在肠道内无法被消化吸收,能增强肠道蠕动,另有一种氧化酶物质,这种酶容易在人的胃肠道里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如红薯吃得过多,会使人腹胀、打嗝、放屁。
红薯是β-胡萝卜素最丰富的天然来源之一,到达人体内会转化为维生素A。维生素A对人体免疫系统和至关重要,而且也可以保持眼睛健康。[11]
蕃薯在发芽后营养会流失减少,口感也较差,但是仍可食用。[12]
品种
在台湾的蕃薯品种以“黄金蕃薯”黄地瓜的台农57号为最大宗种植于彰化、云林、台南与高雄,产期约在每年9月到隔年4月,约7到14天发芽。红皮黄肉的台农62号产于云林与嘉义。
由台湾农业试验所嘉义分所开发的“金香蕃薯”,紫皮黄肉、有栗香气味、耐储存的台农74号,产量比台农57号多3成,可以长期储存28天仍不发芽。[13][14]
红地瓜甜度较高,类胡萝卜素较其他品种高,有黄皮红肉的台农64号与红皮红肉台农66号种植于台湾北海岸。台农68号。台农72号。
与芋头配种的紫心地瓜又称为芋仔蕃薯、紫芋地瓜,紫色果肉口感较黏有弹性,栽种于花莲新城与彰化大城。[15]
巴西白地瓜富含维他命K由台湾杨天和医师引进,在台湾南投竹山栽种,取名为西蒙一号白地瓜,杨天和医师并将白地瓜引入日本栽种获NHK电视台关注报导。[16][17]
谚语及逸事
中国大陆
-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 一斤番薯两斤屎,一担番薯十斤屎,身体不好还不止。(其促便清肠之意)
- 夏至后压,一担苗,一担薯
- 种种甘薯种种稻,产量年年高
- 黄鹂来,拔蒜薹;黄鹂走,出红薯。
台湾
- “嫁妹莫嫁竹头背,毋系番薯就系猪菜”:台湾客家语俗谚,旧时社会普遍贫穷,不愿将自家女儿嫁到竹头背后更穷困的山林去,因为山多陡峭,日未出而上山工作,日已落而未息,尚须拖着疲惫饥饿的身子,肩膀上所负担者,不是两篮满满的番薯,就是一肩的猪菜(番薯藤及番薯叶),回家路上,也不得安闲[18]。
- “无命好食番薯汤”:台湾客家语俗谚,比喻情况糟透了,连留下命来吃甘薯汤的机会也没有了。
- “食番薯毋知米价”:台湾客家语俗谚,比喻人没见识。
- “会算毋会除,偷米换番薯”:台湾客家语俗谚,会算计却不会筹划,偷到米却换得番薯。形容人算计太过,最后反而吃亏。或形容表面看似聪明,其实不然。
- “时到时担当,无米再来煮番薯汤”:台语俗谚,意思是船到桥头自然直,不必多虑,须懂得合理地随机应变。
- “番薯不怕落土烂,只求枝叶代代传”:台语俗谚,意思生命力很强,根深柢固,只要你种下它,它就可以生生不息。比喻台湾人的精神,吃苦耐劳,根性强。
- 由于台湾岛的外形状似一颗番薯,台湾人又常以番薯做为自身的象征。
日本
参见
参考文献
- 引用
- ^ 中国食品工业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23587-2009 粉条》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3.1 “粉条 粉丝 以红薯淀粉或马铃薯淀粉或豆类淀粉为主要原料...”
- ^ 中国农业部名称,见《甘薯(地瓜、红薯、白薯、苕、红苕、番薯)——农业部行业标准》ZB B 23017-85
- ^ 李元阳. 《大理府志》(嘉靖1563年).
- ^ 《东莞县志·物产·薯》所引《凤冈陈氏族谱》载:“万历庚辰(万历八年,1580年),客有泛舟之安南(今越南)者,公(陈益)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未几伺间遁归。……壬午(万历十年,1582年)夏,乃抵家焉。……嗣是种播天南,佐粒食,人无阻饥。”
- ^ 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中援引《采录闽侯合志》:“按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以得自番国故曰番薯。以金公始种之,故又曰金薯。”
- ^ 陈振龙简介_陈振龙红薯_甘薯之父_陈振龙成就_趣历史. www.qulishi.com. [2018-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3).
- ^ 李时珍《本草纲目》
- ^ 陈彦甫 2014.
- ^ 林慧贞. 地瓜黑斑不代表感染 錯誤報導影響農民生計. 上下游News&Market新闻市集. 2013-10-06 [2015-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 ^ Super Foods: The Real Story. Super Foods. 第1季. [2017-03-23]. TVB Pearl.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3).
- ^ 红薯的功效与作用减肥,紫薯的功效,女人多吃红薯的好处. WebMD. [2019-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0) (中文(中国大陆)).
- ^ 由人类智库编辑文化部编辑. 廚房新手東問西答(新版). 人类智库, 2011. 2011-03-19: 12 [2019-10-29]. ISBN 978986623869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1) (中文(台湾)).
- ^ by 上下游记者 蔡佳珊. 「我不敢挑戰,誰敢挑戰?」慶全地瓜黃榮清,將台灣蕃薯推上全球市場. 上下游News&Market. 2018-05-21 [2019-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9) (中文(台湾)).
- ^ by 上下游 编辑部. 台農57號地瓜光榮引退~台農74號金香上場│好吃更耐儲存、產量多3成. 上下游News&Market. 2017-10-25 [2019-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9) (中文(台湾)).
- ^ 作者:张友渔. 物產的故事.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2000. 2000-08-01: 99 [2019-10-29]. ISBN 978957082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1) (中文(台湾)).
- ^ 作者:方伟达(生物学). 2011國家重要濕地導覽手冊. (前中华民国,现中国台湾省)政府出版品, 2011. 2011年11月1日: 87 [2019年10月29日]. ISBN 978986029186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2月11日) (中文(台湾)).
- ^ 作者:常律法师. 抗癌: 飲食、空氣、水與健康. 红蚂蚁图书有限公司, 2014. 2014-12-22: 185 [2019-10-29]. ISBN 978957659496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1) (中文(台湾)).
- ^ 客家諺語 「嫁妹莫嫁竹頭背,毋係番藷就係豬菜」. [2010-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1).
- 书目
- 陈彦甫. 《20大排毒蔬果非吃不可 》. 康鉴出版社. 2014-03-19. ISBN 5443023438 (中文).
- 数据库
外部链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