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尼斯本文重定向自 突尼斯
突尼斯共和国
| |||||
---|---|---|---|---|---|
通称:突尼斯 | |||||
| |||||
| |||||
国家格言:حرية، نظام، عدالة (阿拉伯语) “自由,秩序,正义” | |||||
国歌:《祖国的卫士》 | |||||
| |||||
![]() | |||||
自然地理(实际管辖区) | |||||
| |||||
首都 | 突尼斯 | ||||
最大城市 | 突尼斯 | ||||
时区 |
UTC+1 (夏时制:UTC+2) | ||||
人民生活 | |||||
人口 |
以下资讯是以2019年估计 | ||||
| |||||
官方语言 | 阿拉伯语 | ||||
官方文字 | 阿拉伯文 | ||||
| |||||
政治文化 | |||||
国家宪法 | 突尼斯共和国宪法 | ||||
国家结构形式 | 单一制 | ||||
国家政权 | 人民代表大会 | ||||
政治体制 | 共和制 | ||||
法律体系 | 大陆法系 | ||||
| |||||
国家领袖 | |||||
经济实力 | |||||
| |||||
| |||||
| |||||
货币单位 | 突尼斯第纳尔(TDN) | ||||
其他资料 | |||||
立国历史
| |||||
国家象征 | 国父 : 哈比卜·布尔吉巴 | ||||
国家代码 | TUN | ||||
国际域名缩写 | .tn | ||||
国际电话区号 | +216 |
“التونسية”的各地常用别名 | |
---|---|
中国大陆 | 突尼斯 |
港台 | 突尼西亚 |
突尼斯共和国(阿拉伯语:الجمهورية التونسية),通称突尼斯,位于北非、隶属于马格里布地区,东北部紧邻地中海。突尼斯有两个邻国,分别为西方的阿尔及利亚(公共国界线长965公里)与东南方的利比亚(公共国界线长460公里)。突尼斯因其坐落于国家北方的首都突尼斯市而得名。
目录
名称
突尼斯因其坐落于国家北方的首都突尼斯市而得名,而突尼斯市是以古迦太基的一位女神塔尼特(布匿语: 'TNT;拉丁语:Tanit)命名[3]。亦有指该字来自柏柏尔语ⵜⵏⵙ tns,指“驻扎”[4]。
突尼斯的法语名称Tunisie获得欧洲各语言采用及稍微改变,建立一个有助分辨突尼斯和突尼斯市的名称。其余语言便把国名和市名混用,需要依靠上文下理推断是市是国[5]。
突尼斯地区在古代的名称为“阿非利加”(Africa或Ifriqiya),是非洲现在名称的源头。afri是迦太基附近(今突尼斯附近)闪米特人常见的名字,这一名字来源于腓尼基语中的afar,即“灰土”。所以,古罗马采用了由afar一词演变出来的“Africa”来称呼迦太基人的土地。这古代名称一直沿用着,直到近代。
历史
突尼斯曾经是迦太基的发源地和国家中枢。这个位于北非的国家统治了西班牙,北非,地中海沿岸等零星地区,成为当时地中海最强盛的国家,并因此成为以后罗马的强敌,迦太基名将汉尼拔曾经一度要攻入罗马的首都。后来北非第三次布匿战争后,迦太基被征服并成为罗马共和国的阿非利加行省。后来此地又陆续受到汪达尔王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的统治。突尼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奥斯曼帝国统治(这一时期被称为突尼斯摄政时期)。在1881年时,随着法国对殖民地的开拓,转而成为法国的保护国。二战时间,1940年法国投降,维希法国接管突尼斯,1942年维希政权被德国进驻,意大利军队占领了法国南部和突尼斯,1943年德义联军和盟军爆发了突尼斯战役。二战后,突尼斯被法国重新接收。
1956年3月20日,在殖民地独立风潮之际,突尼斯赢得了独立,正式改名为突尼斯王国。罗尔斯贝伊成为首任统治者,享有国王尊号和至高无上的君权。1957年7月25日,共和国宣告成立,民族主义领袖哈比卜·布尔吉巴就任首届总统,他使突尼斯共和国迈向了现代化。然而他30年统治的结果是以收买人心的政策以及伊斯兰运动的崛起为标志的,继任总统扎因·阿比丁·本·阿里将之废除,但延续了布尔吉巴主义的现代化目标,即经济自由化。
本·阿里在国内推行经济改革,吸引外国投资。突尼斯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调整至现时价格)从1986年的1201美元升至2008年的3876美元。[6]从1987年起的大约2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平均以接近5%的速度增长。
虽然2008-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啸并未对突尼斯的经济产业结构造成明显冲击,但却重创了突尼斯的旅游业,使得依靠旅游业周边产业谋生的底层民众怨声载道,将怨恨转嫁于政府。2011年,一名女性突尼斯政府官员执法失当掌掴了一名男性小贩,此举在阿拉伯文化中是对男性极大的羞辱。因此该名男性小贩在遭受掌掴后一小时即在政府大楼前***。当地政府在此事件的处理上轻描淡写,只是将该名女性官员调职处理,引起了民众群体性不满。加上当地社交网络煽风点火,因而引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反政府示威,要求总统扎因·阿比丁·本·阿里为此事负责,不敌民意压力下扎因·阿比丁·本·阿里宣布解散国会重新大选。但彼时示威以成燎原之势,多地暴力事件频发,国内治安形势崩溃,再次大选已无法进行。扎因·阿比丁·本·阿里被迫将权利交给总理穆罕默德·加努希代理,逃离突尼斯,最后流亡沙特阿拉伯。
不过2011年1月15日突尼斯的宪法委员主席宣布,根据突尼斯宪法第57条的规定,最终决定让国民议会议长福阿德·迈巴扎从穆罕默德·加努希手中取得临时代理总统来履行职权。[8]
2011年1月17日突尼斯新联合政府宣布:将国家和政党分离。
2011年12月12日,突尼斯制宪议会投票选举保卫共和大会党主席蒙塞夫·马祖吉为新一任总统。
2014年11月23日,采用新宪法后的第一次正规总统选举举行,突尼斯呼声党候选人贝吉·卡伊德·埃塞卜西当选。此次大选的投票率达到了64.6%,投票过程也井然有序,突尼斯政治过渡进程渐近尾声。
2019年9月19日,突尼斯外交部突然发出声明,证实了带罪流亡的本阿里,已于该日稍早病逝于沙特阿拉伯,享年83岁。
地理
突尼斯国土面积的40%为撒哈拉沙漠所占据,余下的60%则是十分富饶的土地,早在被并入罗马帝国之前的公元前3世纪就成为了迦太基文明的发源地。北部为高山与丘陵地,主要是亚特拉斯山脉东部的延伸;中部为阶梯状台地,由西向东倾斜,台地以南多季节性盐沼;东部为狭长的沿海平原;南部则为撒哈拉沙漠。
萨赫勒地区,扩大沿海平原沿着突尼斯的地中海沿岸,是跻身于世界最大的橄榄种植区。突尼斯的海岸线长1148公里(713英里)。在海洋中,国家声称24海里(44.4公里,27.6英里),领海为12海里(22.2公里,13.8英里)。
舍阿奈比山是突尼斯最高的山,高约1,544米。最低点在杰里德大盐湖,在海平面下17米。
气候
突尼斯北部属于夏干冬雨的地中海型气候,中部是热带草原气候,南部属热带沙漠气候。
军事
突尼斯在2008年有陆军27,000人,装备有84辆主战坦克和48辆轻型坦克。海军4,800人,有25艘巡逻艇。空军有4,000人和一百多架飞机。国民卫队有12,000人。[9]2006年的国防开支占该年GDP的1.6%。
行政区划
突尼斯全国分为24个省,省下设县。
省份
- 艾尔亚内省
- 巴杰省
- 本阿鲁斯省
- 比塞大省
- 加贝斯省
- 加夫萨省
- 坚杜拜省
- 凯鲁万省
- 卡塞林省
- 吉比利省
- 卡夫省
- 马赫迪耶省
- 马努巴省
- 梅德宁省
- 莫纳斯提尔省
- 纳布勒省
- 斯法克斯省
- 西迪布济德省
- 锡勒亚奈省
- 苏塞省
- 泰塔温省
- 托泽尔省
- 突尼斯省
- 宰格万省
主要城市

人口最多的四个城市如下:
人口
突尼斯在2001年有人口约9,700,000人,90%以上为阿拉伯-柏柏人。2008年人口达到10,380,000人。
突尼斯政府推动计划生育,使该国人口增长率近年降至每年1%左右。[10]
语言
宗教
宪法宣布伊斯兰教为国教,并要求总统是穆斯林。除了总统,突尼斯人享受宗教自由的权利,宪法保护了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突尼斯人口的大多数(98%左右)是穆斯林,而约1%是基督徒,其余的1%坚持犹太教或其他宗教。
突尼斯国内有一个庞大的基督教社区,约有25,000信徒,主要是天主教徒(22,000)和少量新教徒。直到15世纪初,柏柏尔基督徒继续居住在突尼斯。犹太教是该国的第三大宗教与1,500名教徒。住在首都及其周边的犹太人人口约占犹太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余犹太人住在杰尔巴岛。该岛有39个犹太会堂和距今约两千五百年前的犹太社区。
经济
突尼斯是非洲唯一的发达国家,人均收入居世界前列。突尼斯盛产橄榄油,产量居世界第4位,被称为“世界橄榄油园”、“橄榄之邦”。除了出口纺织品与橄榄油之外,观光业也是其重要的收入之一。
自从本·阿里政府在2011年被推翻后,突尼斯经济受到冲击,2014年经济增长率只有1%,到2015年突尼斯的失业率已升至接近30%,是本·阿里执政时期失业率的近两倍,青年人失业问题尤为严重。直到2016年,突尼斯经济强劲回升。[11]
交通
- 突尼斯的道路总长19,232公里。[12]A1公路(突尼斯-Msaken)、P1公路(突尼斯-利比亚)和P7公路(突尼斯-阿尔及利亚)都是主要的公路。
- 突尼斯有30个机场,突尼斯-迦太基国际机场和莫纳斯提尔哈比卜·布尔吉巴国际机场都是重要的机场。突尼斯有4间航空公司:突尼斯航空、迦太基航空、努韦尔航空和七航空。
- 突尼斯铁路网络是由SNCFT经营,铁路网长2135公里。[12]在突尼斯内的电车网络是由莱杰地铁(Metro Leger)经营。
外交
突尼斯在1964年1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至今,并未与(前中华民国,现中国台湾省)建交。
参考资料
- ^ 1.0 1.1 1.2 1.3 Tunisia.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April 2016 [2016-06-09].
- ^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and its components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 ^ Taylor, Isaac. Names and Their Histories: A Handbook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Topographical Nomenclature. BiblioBazaar, LLC. 2008: 281. ISBN 978-0-559-29668-0.
- ^ Rossi, Peter M.; White, Wayne Edward. Articles on the Middle East, 1947–1971: A Cumulation of the Bibliographies from the Middle East Journal. Pierian Pres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80: 132.
- ^ Room, Adrian. Placenames of the World: Origins and Meanings of the Names for 6,600 Countries, Cities, Territories, Natural Features, and Historic Sites. McFarland. 2006: 385. ISBN 978-0-7864-2248-7.
- ^ UNdata Record View Per Capita GDP at Current Prices,United Nations。
- ^ ***. ***. 2014-02-01.
- ^ NICK PARKER,"Shocked Brits flee bloodbath and riots in Tunisia"[1],The Sun,UK,15 Jan 2011.
- ^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The Military Balance 2008. Taylor & Francis Group. February 2008. ISBN 978-1-85743-461-3.
- ^ Tunisia (03/09/12). US Department of State. 9 March 2012.
- ^ ***. 中新网. 2015-10-14.
- ^ 12.0 12.1 中央情报局世界概况,突尼斯. [2009-01-23].
外部链接
- (繁体中文)突尼斯简介((前中华民国,现中国台湾省)外交部)
- 画廊
- Government of Tunisia
- 开放式目录计划中和突尼斯相关的内容
- 《世界概况》上有关Tunisia的条目
维基媒体的Tunisia地图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