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阀本文重定向自 軍閥

北洋军阀张作霖

日本战国大名织田信长
军阀可以定义为军人以武力为后盾,割据一方,以保有并扩张自己的权位,忽视国家的秩序法律[1]。以下为军阀的定义:
- 由于现实上“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观念,很多被消灭或势力不够而失败的政权或割据势力,很多都被视为军阀,如东汉初的公孙述、元朝末年的陈友谅等。
- 一个统一政权军队内部的不同派系,如:日本帝国时期军部里的长州派、萨摩派、皇道派、统制派等各种派系。
- 指以武力割据一方的政权,主要是用在民国大陆时期的地方军事政权,像张作霖、段祺瑞等北洋军阀,又或像日本战国时期的大名。
- 以武力作为政治资本、拥兵自重,占有国家土地、国家资源,以扩张地盘为唯一目的,对于其他方面的建设通常少有建树。
- 常是由掌控军事、经济的名士演变成军阀。因中央势力衰弱,出现能垄断权力的人。
- 即使是现代民主国家,对于不听中央政府指挥的地方首长或势力,而自己为政者,有时也会被戏称为军阀,或“地方诸侯经济”。
对于强大的政治或军事力量而言,经常会因利益制造出分裂的局面,几种不同类型如秦朝时期的连横政策;大英帝国对于殖民地的手段;美苏于冷战时期对世界各地政府内部的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争。请参考分而治之。
在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诸侯、刺史/州牧、节度使等等的地方政权,因日久滋养军事势力且因政治、政策、种族或环境等因素考量而有所背弃中央政府。
各国历史上曾被军阀分据的时期
亚洲
中国
- 诸侯割据(春秋战国时代)
- 秦末民变(秦朝末年大泽起义至西汉初年垓下之战)
- 新末民变(新朝末年赤眉、绿林起事至东汉初年刘秀登基)
- 州牧割据(东汉末期、三国时代)
- 八王之乱(西晋年间)
- 五胡十六国、南北朝(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至隋文帝统一全国)
- 安史之乱(盛唐年间)
- 藩镇割据(唐朝中晚期、五代十国)
- 元末民变(元朝末年至朱元璋统一全国)
- 明末民变(明朝末年至康熙灭三藩、明郑)
- 军阀割据((前中华民国,现中国台湾省)初年)
日本
印度
西亚
中南半岛和南洋群岛
欧洲
民国初期军阀
兴起原因
- 中央政府势力衰弱,政治、经济管辖力变弱。帝制瓦解,人民穷困,教育不普及。
- 地方势力增强。地方内可练军、抽税;外可与列强私自订约。例如东南互保。
- 内战不断,造成农村经济破产,生活不易,军阀因此产生。军阀的出现又造成内战。造成恶性循环。
- 因为列强的支持。直系有英美支持,西南军阀有法支持,奉系有日本支持,国民政府有法苏支持[2]。
- 列强援助军阀的原因:“(列强)希望中国顶好变成印度或朝鲜第二,或至少保持苟延残喘的状态,好让他们从中渔利。他们虽不能阻止中国一般革命志士出来救国、建国、治国;他们却可找出一般卖国自私的军阀,给以小惠,助以实力,来做他们的侵华工具。而军阀为厚植自己势力,也向帝国主义者结纳,抵押国家利权大借外债,购买军械,以图吞并其他军阀。[3]据胡梦华〈中国军阀之史的叙述〉整理
- 地理因素。
- 地形因素。如四川、山西的割据。
- 地理因素造成地域情结。如南与北的对立。
分类
国家军阀
势力大,可控制北京政府—以中央政府名义向国外贷款、讨伐叛军。
联省军阀
省级军阀
保境安民,依附大势力。
小军阀
参考文献
参见
|